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创新正以不可逆之势深度影响全球金融业,科技对全球资管行业的重塑效应也日益凸显。7月24日,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以闭门专家咨询会的形式举办第175期中欧陆家嘴金融家沙龙,围绕“科技对全球资产管理行业的重塑效应及其量化评估”议题,邀请上海市政府参事、原上海银保监局一级巡视员张光平,浦发银行执行董事、上财-浦发金融创新研究院荣誉院长刘以研,上海市金融稳定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稳定研究部主任闫彦明,光证资管副总经理、首席信息官詹朋,国金证券首席信息官王洪涛等学界、业界专家发表建言,并着重对研究院提出的关于在“全球资管中心评价指数报告”中增设资管科技量化指标的框架设想发表了专家咨询意见。研究院副院长、CLF50秘书长刘功润主持本场研讨会议,研究院研究员孙丹、田伟杰等与会交流。
活动现场
张光平高度评价了研究院“全球资管中心评价指数”项目在指标体系构建上的不断进步,认为引入“科技”维度作为专门的二级指标,体现出研究团队良好的数据洞察和创新意识。他指出,在重视技术供给数量指标的同时,还要特别关注科技“质量”问题,如中国虽拥有全球最多的专利授权数量,但知识产权逆差仍在扩大,专利“量大质弱”现状亟待通过合理指标设计予以度量。
刘以研重点关注到资管指数的“体感一致性”与结构合理性。他表示当前指数结果在某些方面与一线从业者的直观感受仍有偏差,需要通过持续优化指标维度与系统设计,以尽可能贴近市场。他建议或可再引入一两个长期增长指标,并优化二级指标的权重设计,进一步增强指数的稳定性与延展性。王洪涛指出,数据基础设施对资管机构集聚具有显著影响力,应考虑诸如资管机构单位资产对应的运营成本、金融科技服务供给的完整度与可获得性、以及技术工具对机构入驻的吸引力等微观指标,更好反映资管机构对金融生态的真实“体感”。
詹朋认为,中国资产管理产品的交易便利性已走在全球前列,是资管科技能力的综合体现。但与全球其他资管中心的大型金融机构相比,中国资产管理机构的科技建设,存在核心能力自研投入不足、数据获取与利用能力有待提升等挑战。他建议未来在评估体系中加入制度环境、营商便利性与科技基础设施等“软环境”因素,综合反映上海作为全球资管科技高地的综合竞争力。闫彦明则结合国内外金融市场发展趋势与相关经验,从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人工智能模型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监管沙盒”创新机制等方面提出思考建议。
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