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里明确提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拟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 1.3 万亿元、比上年增加 3000 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缓解了金融市场的“资产荒”,增加了高质量流动性资产的供给,在利率下行的环境下需求旺盛。今年增发30%,但国内外环境较去年有较大不同,需及时关注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
目前有两个方面的市场变化可能导致对超长期国债的需求下降,融资成本上升。
一是股债跷跷板效应。超长期特别国债与大多数商品和证券一样,本质上仍受到资金面供求关系的影响,投资者可以在股债中灵活切换。在股票回调期,超长债比现金资产的预期回报更好;但当股票市场有较强的上涨动力时,资金流向超长债的动力不足。今年在我国AI技术进步带来科技股强劲上涨、带动股市整体走强的预期下,将给超长债带来发行压力。此外,今年全球政府借款预计将达到创纪录的12.3万亿美元,主要经济体的债务发行增加将分流国际投资者的资金,减少对我国超长债的需求。
二是汇率风险。今年2月以来,美国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反复无常,显著扰动了市场预期,金融市场波动率指数升至2020年以来的新高。其中,通过“对等关税法”实施的全球关税是长期的、普遍的。下半年即开始对我国出口产生影响。国际市场对人民币贬值的预期有所加强,购买中国超长期国债的需求受到抑制。
因此,建议优化超长期国债的发行策略,调整发行时机,另外鼓励长期资金配置超长国债。
作者:孙丹,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