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伊始,全球和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资本市场迎来了新的调整窗口,特别是全球投资者对中国科技创新企业的价值重估,为我国拓展利用外资的渠道创造了新的契机。DeepSeek的出现无疑是这一变化的关键标志,更为重要的是,继DeepSeek之后,中国在量子计算、药品研发等领域的技术突破,也引起了全球投资者的广泛关注,进一步验证了中国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近日,《经济学人》发布的文章《不仅仅是人工智能,中国制药也在让世界感到惊讶》生动体现了这一趋势。
中国科技企业的低估值与创新能力的快速增长,对于投资者而言,堪称“金矿”。然而,挑战依然存在,尤其是地缘政治压力与全球贸易的不确定性,依然让投资者保持谨慎。目前,国际资本对中国资产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流动性较强的股票与海外融资领域,长期资本的流入依然面临诸多难点。
在此背景下,顺应市场变化,进一步扩大资本市场开放,打通与国际资本的合作新渠道,已成为稳定外资流入,推进外资参与中国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对华投资意愿的积极变化
国际投资者正逐步重新评估中国科技企业的投资价值。DeepSeek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突破引发了全球投资者的高度关注,直接带动中国科技股的交易量和股价大幅上升。虽然存在波动,但总体上美国市场对中国科技股的情绪持续看涨,且多个投资机构对2025年A股市场的前景也持乐观态度。中国科技企业海外融资也因这一趋势直接受益。反映出资本市场对中国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工智能生态系统的信心逐步增强。
地缘政治压力可能意味着新的合作机会
目前,美国方面对华投资愈加严格。2025年1月2日,美国正式实施总统行政令,对流向中国内地和港澳地区特定行业(半导体和微电子、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的投资实施通知义务或直接禁止。这是美国首次出于国家安全目的对外向投资进行监管。
而另一方面,美国对华投资限制反而给欧洲、中东、东南亚等地区的资本留下了填补空缺的机会。在新技术浪潮推动下,非美资本有机会积极加大对中国科技行业的投资。这些国家的投资者重新关注并重视中国市场提供了契机。
国内市场信心回升与宏观经济的积极信号
经济学研究表明,FDI与宏观经济周期密切相关。2025年中国经济能否稳步增长,将是决定对华投资动向的关键驱动因素之一。
首先,持续政策利好基础上,2月17日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引发市场的热烈讨论,极大提振了市场信心。只要保持政策稳定,信心将逐步转化并体现在宏观经济指标上。
其次,中国经济的结构性转型已初见成效,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形成。国际研究报告显示,广义的清洁能源行业,包括太阳能、电动汽车、电池等领域,在2024年的生产总值达到1.9万亿美元,占中国GDP的10%,增长速度更是达到整体GDP增速的三倍。
此外,中国企业在AI与智能制造领域的技术突破正推动劳动生产率提升,并催生新的产业链条,生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高盛本月中旬发布的预测,AI技术应用有望在2030年之前带动中国GDP增长率提高0.2至0.3个百分点。
总的来看,在市场信心得到重铸的基础上,广义清洁能源、人工智能、机器人等产业有望成为中国2025年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长期资本流入仍存在难点
尽管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科技创新的投资兴趣不断提升,但目前的影响主要限于短期流动性较高的股票、债券和境外融资,中长期资金进入中国依然面临难点。
首先,美国加征关税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存在不确定性,使得长期资金普遍持观望态度。一般而言,贸易壁垒提升对FDI的影响存在双重效应。一方面,贸易壁垒产生的额外交易成本,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布局获得的效率提升,推动制造业回流和本土化生产。另一方面,跨国公司也可能通过在目标市场建立区域化供应链的方式规避关税,这将带动目标市场FDI的增长。
然而,美国对华贸易限制对中国FDI流入的影响主要偏负面。如果未来关税不进一步上调,且中美能够达成新的贸易协定,对投资者而言将构成利好。但也不排除美国将进一步施压。这一背景下,即便是看好中国机会的长期资本,也可能会暂缓行动。
亟需新模式创新
长期以来,用先进技术换取超大规模市场和廉价生产成本,中国市场吸引外资的核心逻辑。然而,近年来这一基础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随着中国企业综合实力的提升,对外资技术的依赖性已逐步减弱。同时,中美脱钩和欧洲等国家推行“去风险”战略也对技术转让构成限制。再加上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老龄化,已是中国市场从“高增长”市场转向“存量”市场。
尽管如此,中国市场仍然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中国未来发展也离不开外资的加持。美国长期位列全球第一大FDI目的地,其经验表明外资对于推动一国技术创新和竞争力的提升是至关重要的。
现阶段,亟需与外资互惠合作模式的创新,才有机会扩大中国对国际投资者的吸引力。可以采用更为灵活的原则,例如“市场换市场”,以更开放的市场换取中国企业更大的全球市场;“资本换市场”,便利外资更多通过持有中国企业股权,而不是合资设厂、技术转让等方式建立合作。在绿色可持续发展领域,则可以通过共同研发、技术共享等更深度合作的方式共同开拓全球市场。
拓展利用外资渠道的选择
近日《2025稳外资行动方案》发布,在扩大市场开放,放宽投资等多方面推出稳外资的利好政策。为了更好抓住机会鼓励外资参与中国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特别是针对有意愿投资中国但由于外部制约因素持观望态度的长期资本,还需要通过进一步推进资本市场开放,以打消其对华投资顾虑。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进一步放松跨境资本流动限制。现阶段我国虽然无法实现资本账户的完全开放,但可以考虑在企业并购,私募股权融资等特定领域,进一步放松管制,实现更加灵活的资本流动,为中国科创企业吸纳和利用国际资本提供便利。
第二,扩大推动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近期国际资本投资中国科技股的兴趣日增,建议顺势推动中国和欧洲等成熟资本市场的合作,推广和沪港通、债券通、存托凭证上市等类似的互联互通机制,拓宽外资进入中国资本市场的渠道,实现中国市场和国际资本市场的更紧密融合。
第三,鼓励更多元国际资本参与中国风险投资市场。2022年以来,美元基金大量退出中国市场,其空白主要由国资背景的投资机构填补。统计显示,国有资本出资金额已占到人民币风投基金的70%以上。
囿于保障国有资产安全的压力,国资背景的投资者往往偏向保守。为满足我国科技创新和应用技术转化的资本需求,应当加大力度鼓励外资和私人资本的参与。对于外资风投而言,目前受到关键行业市场准入的限制。此外,近年来在跨境数据处理、尽职调查等业务领域面临更为严格的安全审查,增加了投资的复杂度和合规风险。建议应进一步放宽外资参与中国风投市场的限制,提高监管和合规审查的透明度,吸引多元国际资本为中国科创企业提供融资。
第四,发展国际化绿色金融市场,将绿色金融市场打造成为吸引国际资本投资中国绿色可持续发展项目的重要渠道。其中碳金融市场的发展潜力尤为值得关注。
去年11月,联合国气候大会通过了巴黎协定信用机制,首次形成了对碳信用交易和认证的国际标准和框架,国际碳市场发展进入新阶段。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及全球碳减排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应当尽快融入国际碳市场的发展,通过碳交易和碳金融工具,引导国际资本投资我国企业低碳技术创新,创造更多绿色发展的经济增长点。
中国企业的务实创新给2025年带来了真正意义上的“新年新气象”,也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即便在接下来高度不确定的全球资本市场,中国仍有可能释放更大的能量。
本文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