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中欧陆家嘴金融50人论坛首席专家、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盛松成表示,中国的财政政策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目前条件下,降息反而可能使居民更多储蓄,不利于消费恢复。目前我国消费和投资的利率弹性并不高,短期内进一步降息对刺激消费和投资的作用有限。我国中央政府杠杆率低于主要国家,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提供了空间,而降准更有利于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盛松成教授在接受彭博新闻采访时解释了他的观点。以下为访谈概要:
Q:根据您的研究,您如何看待在中国当前经济环境下,降息对消费的影响?
盛松成:实际利率的变动会产生两种效应:一种是“替代效应”,简单地说,就是当利率下降时,即期消费会变得更具吸引力,于是消费者将会增加当前的消费、减少储蓄;另一种是“收入效应”,即人们预期未来的收入会降低,从而选择减少即期消费而增加储蓄。目前,“收入效应”居主导地位。居民存款和银行理财存续规模持续增加,这与存款利率下降不无关系。中国家庭正面临收入增速下降的困扰,较以往更注重规避风险。同时,降息可能会减少居民存款收益,使家庭财富收入下降,这也会促使人们增加预防性储蓄,从而导致当前消费减少。
Q:为什么您认为目前企业投资对降息不是很敏感?
盛松成:企业在做出投资决策时注重收益和风险,因此利率的小幅变化对其影响不大。中国经济仍在复苏过程中,企业的利润相对较低。1-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18.8%。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对于投资和信贷持谨慎态度。和许多国家一样,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客观存在,其投资决策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获得贷款,而非利率水平。而我国国有企业一般资产规模相对较大、抵御冲击能力较强,并具有投资软约束,对利率变化亦不敏感,利率水平并非其投融资决策的主要考虑因素。
Q:财政政策在支持中国经济复苏中应发挥什么作用?
盛松成:最新的CPI和PPI数据显示,今年6月月度环比增长均为负,这意味着消费和投资需求不足。目前采取激进的政策刺激是不可取的。更可行的办法是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或增发国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中央政府的杠杆率较低。资金的使用方向也很重要。要实现经济回暖与可持续增长,应更多地支持消费和高科技领域。此外,还应注重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我国大部分国债和地方政府债都由商业银行购买。目前我国国债中68.8%由商业银行持有,地方政府债中85.5%由商业银行持有。降准将增加商业银行可自由使用的资金,从而更好地支持国债和地方债发行。
Q:近期人民币疲软是否为推迟降息提供了另一个理由?
盛松成:中国货币政策的总体立场一向是“以我为主”,并坚持内外平衡导向。是否调整利率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汇率只是其中之一,但可能并不是最主要的。目前美联储的加息接近尾声,中国的经济在逐渐回稳,预计人民币汇率也将企稳。
Q:今年,关于中国出现“资产负债表衰退”的可能性,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您对此有何看法?
盛松成:我不认为中国正在经历“资产负债表衰退”。当前的消费放缓与收入下降和预期转弱有关。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中国家庭的杠杆率(以债务与收入之比衡量)为63.3%,比去年四季度末高出1.4个百分点。
我国本轮房地产调整是政策的主动调控,而不是市场的被动调整,这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发生的房地产危机有本质区别。尽管我国房地产市场仍有下行压力,但住宅价格的调整总体是比较温和的。
本篇采访发布平台:彭博新闻
本文来源:同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