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方为大家呈现的是一枚牛顿大银章,重230克,直径80毫米。此章系法国币章俱乐部所铸,仅发行100枚。银章的一面可见牛顿的头像和姓名,另一面为牛顿的生卒时间、地点、数学图式,以及传说中那枚凑巧掉落牛顿头上、导致万有引力定律诞生的苹果。艾萨克·牛顿( lsaac Newton,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20日)是英国著名的科学家,在数学、物理学、化学以及天文学方面都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他是“牛顿力学三定律”的建立者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者,他的数学造诣和哲学造诣同样惊人,发明了微积分,其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则独到而详细地阐述了自然哲学。上述成就奠定了牛顿成为举世闻名的伟大科学家不可动摇的永恒地位。其实,牛顿生前并不知道自己是科学家,因为“科学家”(scientist)一词,到牛顿诞生约200年的1840年才由英国人休厄尔造出来。不过牛顿自己很认可并很得意地成为了一名成功的金融家。
1643年牛顿诞生在英国东南部林肯郡沃尔斯索普的一个自耕农家庭里。他是遗腹子,出生前三个月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后,把他托养在外祖母家里。1661年,18岁的牛顿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牛顿家庭贫寒,必须课余打工抵偿就学费用。他的老师巴罗慧眼识人,认定牛顿是不可多得的人才,遂将自己的数学知识悉心传授给牛顿。1665年,22岁的牛顿大学毕业。从大学毕业到他逝世的62年中,前31年牛顿从事科学研究,名闻天下;后31年从事金融工作,鲜为人知。本文想告诉您一个您所不熟悉的金融家牛顿。
牛顿画像
牛顿担任剑桥大学教授后的从教生涯并不愉快。譬如牛顿授课曲高和寡,能听懂他讲课的学生凤毛麟角;牛顿研究成果丰富,随之而来的是他与同行科学家之间激烈的学术争论及争端;后世的传记作家还认为牛顿的人品有些问题,牛顿被推荐出任剑桥大学国王学院院长,校方也以得不到教会支持为名否决了。在剑桥大学当教授,并非囊中羞涩、越教越“瘦”,但日子也过得紧巴巴的。为此,牛顿决定跳槽,另寻高薪职位。机会来临了,新任财政大臣查尔斯·蒙塔古(Charles Montagu)推荐牛顿任英国皇家造币厂总监。查尔斯·蒙塔古是牛顿在剑桥大学读书时的同学,很崇拜牛顿的科学成就。蒙塔古在英国金融史上是个大人物,他在建立英格兰银行、发行英格兰银行第一张纸币(1694年7月27日)中起了重要作用,后被封为哈里法克斯勋爵。蒙塔古的推荐确是慧眼识才,觉得牛顿是担任这一职务的合适人选。但伏尔泰对此有些“八卦”,认为牛顿同母异父的妹妹凯瑟琳可能与蒙塔古有染,牛顿才能近水楼台先得月。1696年3月底,牛顿上任,弃学从政,迁居伦敦,成为皇家造币厂的总监(Warden of Royal Mint),年俸约为五六百英镑。1699年,他又被任命为皇家造币厂厂长(Master of Royal Mint)。
牛顿与造币厂
英国皇家造币厂纪念银章
自公元前7世纪后期小亚细亚发明铸币以来,铸币的历史已有2500多年了。上方是1986年英国皇家造币厂为成立1100周年而纪念发行的大银章。银章直径64毫米,重150克。银章一面是英国皇家造币厂的古银币、1986年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硬币和皇家造币厂文字。另一面则是造币厂徽记和纪念造币厂1100周年的文字。英国皇家造币厂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886年阿尔弗雷德国王时代,它的历史就是英国金融史的缩影。1066年诺尔曼王朝国王威廉一世在著名的伦敦塔设立了造币厂,并采用了92.5%纯度的银为铸造银币的标准。之后的亨利二世(1154年-1189年在位)时代,Sterling家族担负起了造币厂的银币铸造,至今92.5%的银还被称为“Sterling Silver”,英国货币“英镑”的正式名称还是“Sterling Pound”。
不过,牛顿当总监时的造币厂已是危机深重。刚担任造币厂总监的牛顿踌躇满志,拿出搞科研的认真劲头来研究工作。造币厂是英国的央企,按造币厂的章程,总监是国王派驻造币厂的“监事会主席”。在1666年英格兰取消铸币税后,造币厂总监是个闲职,没事可做,但收入颇高。想干事的牛顿却不满足,他向下院委员会递交了报告,试图让总监成为造币厂唯一的行政长官,负责处理造币厂的一切事务,但未能奏效。然而,勤勉的牛顿没有吃闲饭,他系统研究了造币厂的历史及经营状况,收集了与造币厂有关的公告与授权证书,这些资料可一直追溯至15世纪爱德华四世时期。他通览了旧账,从而对各种服务的支付标准了如指掌。他还仔细研究了造币厂每一班次的运转情况,记录产生的各种费用,如熔化锅的成本及其使用次数。牛顿信奉“不轻信别人的计算,只相信自己的双眼”,他甚至将从1659年至1691年的金、银铸币质量与数量记录亲自重抄了一遍。数学家学金融入门易,他很快就弄清了造币厂的会计账目、会计制度,并编制索引,使各类事务分门别类,井然有序。
英国皇家造币厂旧址
1696年初春,市场上缺少零钱造成周转困难。为迅速扭转局面,牛顿建了10个熔炉用于熔化旧币,之后运往伦敦塔造币厂重铸新币,并在几处分设分厂。新币产量在短时期内提高了8倍,且精度、纯度和图案花纹等各方面都达到标准,当年即缓解了货币短缺危机。
牛顿用他丰富的科学知识,对于机器运转、熔铸速度、金属纯度等技术不断加以改进。他发现在硬币镀锡过程中,每产生一金衡半克朗的硬币就要损失三克半,遂着手改进。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理工大学的数学家阿里·贝伦基,对牛顿担任皇家造币厂厂长前后该厂生产的硬币进行了比较。从13世纪起皇家造币厂生产的硬币每年都要接受质量检查,对硬币样品称重,以确定硬币重量偏离度。因为硬币重量若超过自身面值,精明的金匠会利用这一机会,从皇家造币厂买来硬币并将其熔毁,再按重量卖给皇家造币厂并从中获利。贝伦基对当年的硬币样品检查记录和牛顿的笔记进行分析和数学推理,计算出正态分布的标准差,进而揭示出牛顿改进措施的效果。数据表明,牛顿使标准差从1.3格令(约合85毫克)下降到了0.75格令(合49毫克)。虽然没有历史记录详细记载当年牛顿究竟如何做到了这一点,但贝伦基分析,牛顿也许利用了他刚刚提出的“冷却定律”,以此减缓硬币的冷却速度并降低可变性。贝伦基的结论是,牛顿改进措施使他在他担任皇家造币厂厂长期间节省了41510英镑(大致相当于现在的300万英镑)。
贝伦基还认为这个数字可能低估了,因为后来的4任厂长也采用了他的方法,他们节省下来的钱是以上数字的两倍,因此牛顿可能为英国节省了相当于现在的1000万英镑。牛顿担任总监时年薪五六百英镑,担任厂长时年薪2000英镑,牛顿31年在造币厂的工资大约是5.8万英镑,英国皇家付给牛顿高薪还是物有所值的。
1924年伦敦皇家造币厂银章,为1924年帝国展览会发行。银章直径36毫米,重30克。设计刻模师J Langford Jones。章的一面图案是古老的手工铸币,当时英格兰的货币都是手工制作的,称之为“锤打而成的货币”;章的另一面是位于“伦敦塔”的造币厂大门和建筑。
在贵金属充当货币的年代,货币贬值时有发生,当时英国货币流通极为混乱,伪币猖獗,伪造技术随着工业的发展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皇家造币厂于1662年将机械化引入银币生产,所有银币边缘都铸成复杂的锯齿状作为防伪标记。然而繁复铸币技术也被模仿,伪造者或把货币边缘没有花纹的地方“剪去”一些,或镀银以次充好,甚至挖空银币中心填上贱金属。有人估计,当时约有20%的流通银币是伪造的,再加上充斥在流通中的大量高磨损的不足值银币,使英国货币的社会信誉度越来越低,一些欧洲银行甚至拒收英国银币。货币的稳定关系国家经济和国际间交往,财政大臣蒙塔古决心收回全部旧银币,发行新银币替代。他曾就铸制新币问题多次同牛顿促膝长谈,希望他将知识用在货币改革方面,研究新的铸币防伪技术,并迅速实现银币更新任务。
1696年牛顿承担了艰巨的银币制作任务。在他的领导下,造币厂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每天清早四时开工直至午夜。造币厂狭窄的工场内,50多匹马驱动着10台印压铸币机运转,拥挤在一起干活的工人竟然有300多人。牛顿以科学家的狂热追求着精确,每台铸币机按精确计算,每分钟打压50至55次。这种高效率对皇家造币厂来说史无前例。新币在精度、纯度和图案花纹等各方面都达到了高标准。
在反假方面,牛顿也竭尽全力。尽管当时伪造货币罪会被处以车裂的极刑,但给那些恶名昭著罪犯的定罪是异常困难的。牛顿毫不手软且机智过人,在寻找证人方面不遗余力,还组织了一支侦探队伍,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气焰嚣张的假币制造头子威廉·查那罗曾污蔑牛顿纵容高级官员制造和滥用假币,牛顿巧妙地通过收买和设置内线的方式,最终将查那罗送上绞刑架。当时,宫廷官吏和造币厂职员贪污成风、贿赂盛行,不同流合污的牛顿也被人视为眼中钉,有人诬陷他侵吞金属及铸造含量不足的货币,有人想用保守党人来顶替他。也有人企图贿赂他,但牛顿始终表现了公正廉洁的品格。
牛顿的工作使英国银币的更新比预定的时间大为提前,造币厂共铸造了680万英镑的硬币,几乎是前30年铸币总量的两倍。因此,牛顿受到财政部的高度赞扬。蒙塔古认为没有牛顿,他无法推行货币重铸工作。英王也褒奖牛顿,同时任命牛顿终生为皇家造币厂厂长。牛顿心想事成,享受着金融高管的厚禄,其2000英镑年收入比剑桥大学教授的年薪高10倍。据说牛顿的官邸就在财政部附近,离造币厂很近,后来工作虽然没有货币改制时那样的紧张和繁忙,甚至每周去一次即可,但是造币厂的重大事情他还是亲自掌握和过问。在他任职期间,英国货币一直比较稳定。
但是,牛顿完成的重铸货币,从宏观上看并非成功之举。因为造成英国货币贬值的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为支付巨额的战争支出,财政上的捉襟见肘,使英国政府重施1544年亨利八世为战争资金和奢侈生活降低金银货币成色的故伎,也公然在银币铸造时掺入过多的廉价合金,导致公信力破产,惊恐的人们纷纷抛出银币换取黄金以保值,使得市场金价在短期内上涨了50%。人们持有和使用银币的意愿骤减,英格兰银行出现挤兑,政府被迫再次考虑货币更换。1696年5月4日,手工铸币被官方废止,英国政府花了很大的费用再次改铸银币。
新兴资产阶级获得了政治上的胜利,英政府作为债务人只能偿还更多的债务,使不堪战争重负的财政雪上加霜。由于大量的白银流失,白银储量告罄,造币厂几乎无银可铸,在1696年6月底仅12%的银币回到了流通之中。国内和国外的巨大利差,使得禁止黄金的进口和阻止白银外流几乎不可能。尴尬的是,一方面在进行货币重铸,一方面由于金银兑换率的不稳定导致白银外流,黄金内流,黄金价格的上涨无法遏制,通货危机终于发生。造币厂的尴尬一直持续了3年,结果还是没能完成规定的铸造数量,以国家和政府作为权威担保的银币,在公众中彻底失去了信誉,身为铸币局最高领导的牛顿羞愧不已。
牛顿与金本位
就在牛顿担任造币厂厂长期间,英国由银本位制转向了事实上的金本位制,为英国在全球建立经济、金融霸权奠定了基础。17世纪时黄金还未受人们的青睐,流通量极少,银币才是英国的主要货币。由于磨损及造假,伊丽莎白时代不足值的银币甚至占到了流通量的50%,出现了格雷欣法则揭示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无奈之下,英国政府只能频繁重铸银币来保持币值,不料人们却将未磨损的新银币熔化成银块,去换回价值更为稳定的黄金甚至外国货币,遂使流通中银币量降低,形成了漏斗效应。1649至1694年英国年均流通白银数量比1558至1649年年均流通量减少了50%还多,黄金流通量却增加近50%。虽然金银天然就是货币,也很好地在流通中固定充当着一般等价物的作用,金银并行流通也称复本位货币制度,但终究黄金流通量还相当少,再加之金银比价不稳定,不同国家比价差异不小,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利率、汇率都波动很大,当然导致跨国资金异常流动,这加剧了英国的货币短缺,导致通货紧缩、贸易萎缩及经济衰退。
这一切,使英国政府重铸银币的努力再次失效,在重铸期间投入流通中的700万英镑银币付诸东流。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717年。牛顿发现,在汉堡,金与银的比率接近于15:1。一个金路易在法国价值为17先令旧便士,而在英国为17先令6便士,因而黄金大量流入伦敦,银块价格继续高于银币所代表的价格,白银外流愈加严重。人们纷纷选择以白银换黄金,导致金价上扬,连造币厂也大量储存价值相对稳定的黄金。不过伴随着黄金的大量流入,供求机制使金价开始回落,同时人们开始拒绝使用银子进行支付,即使接受银子,支付者也要付出额外的费用。政府是降低金价还是让金价自己缓慢回落?虽然当时英国尚有很多银器,可用这些银器铸币解决白银短缺,但存在金银利差,白银仍会流出,黄金还会流入。牛顿在1717年9月21日的货币报告中,分析了欧洲各国以及中国、日本、东印度的金银价格和流通情况(按照贡德·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一书中的估算,自从张居正实施“一条鞭法”之后的百年间,由欧亚贸易流入中国的白银在7000到10000吨,约占当时世界白银总产量的1/3。据东印度公司统计,从康熙三十九年到道光十年(1700年-1830年),流入中国至少有5亿元白银,折合1亿英镑)。
既然英国的白银短缺已不可改变,为什么不彻底放弃白银铸币呢?牛顿并没有强求政府彻底放弃白银,而是说明黄金作为货币的重要性,建议对其进行国家统一定价,并确定金银比价。这一建议被采用了,1717年英国议会通过决议,将英国的黄金价格定为牛顿建议的每金衡盎司(纯度为0.9)3英镑17先令10便士的比价。一个划时代的定价决策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货币金本位制度由此建立。自此,黄金价值正式与英镑面值挂钩,黄金正式取代白银成为主要支付手段,这一措施扭转了英国白银外流、黄金内流的不利局面。这个价格一直延续到1931年,其中仅在1797至1819年之间和1914至1925年之间短暂中断过。
在货币史上,银比金更早地充当本位货币,它是以某一固定重量的银币或银块作为经济单位标准的。欧洲从拜占庭帝国灭亡(15世纪中叶)开始直至19世纪,都是使用银本位制度。16世纪在南美洲西班牙殖民地(今玻利维亚)发现波托西银矿,西班牙大量铸造银币,称为比索(Peso),因为一比索等于八个皇冠币的价值,又称八片币(Pieces of eight)。自此银币成为四百年间国际贸易的通用货币。随着经济的发展,银本位制过渡到金银复本位制。白银作为货币,对许多人来说几乎如天赋人权一般自然,改变观念是不容易的。因此牛顿推进英国“金本位(Gold Standard)”一事,成为了英国乃至世界金融史、货币史上的一件大事。
《货币史:从公元800年起》的作者乔恩(John ·F - Chown)认为,“在牛顿改革之后,联合王国转向了事实上的金本位制,并且在1816年被正式确定下来”,“金银兑换率自从牛顿1696年货币重铸以来一直保持相当稳定”。《货币史》的作者格林·戴维斯认为,牛顿担任造币厂厂长是货币史上的一件大事,他将1699至1727年牛顿主政造币厂列入1600至1699年的货币大事年表。《西欧金融史》的作者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强调,金本位制度以1717年牛顿确定金价标准为始。虽然白银的非货币化直到1774年才发生,那只是取消银作为通货地位的一年。学者费认为,1717年以后英格兰已经是一个事实上实行金本位制度的国家,尽管英国从法律上正式实行金本位制是1816年6月22日,在首相利物浦伯爵的主持下,英国议会通过法案,规定沙弗林金币的标准,这个法案使白银处于从属地位。牛顿确立了金本位制度后运转良好,在日不落帝国的铁蹄踏遍全球各个角落的同时,英国也将自己的文明成果——金本位制度推行到世界各地。
1793年有牛顿头像的英国二分之一便士硬币
英国的金本位制对于世界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1815年拿破仑战败以后,英国在国际政治和经济格局中确立了霸主的地位,经济史学家称1815至1914年为“英国霸权”(Pax Britannica Hegemony)时期。由于英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1880年以后,主要工业国家都实行了金本位制。当时世界经济的中心区域使用黄金货币,殖民地则使用母国银行发行的钞票,并实施货币局制度或银本位制,外围国家如中国、拉美等实行的是银币或不可兑换的纸币,形成了“中心——外围”的构架的国际货币体系。
英国与英镑事实上发挥了国际货币和世界银行的职能,英国在向外出国家输出通货的过程,也是外围国家向英国为首的西方金本位国家注入资源的过程。从1717年牛顿确定黄金价格算起,到1816年英国从法律上确定金本位制,到1815至1914年确立“英国霸权”100多年的历史,金本位制事实上存在了200多年。1818年荷兰率先效仿英国实行金本位制,1871年德国、日本实行金本位制,1873年以法国为首的拉丁货币同盟国实行金本位制,1875年北欧各国实行金本位制,1881年阿根廷实行金本位制,1893年、1900年俄国和美国相继实行金本位制……
金本位的内容是各国以黄金作为货币储备,用黄金来规定货币所代表的价值,每一货币都有法定的含金量。在国际金本位制下,金币可以自由铸造或熔化;使金币数量能够自发地满足流通中的需要。金币可自由兑换,保证了黄金与其他金属铸币和银行券之间比价的稳定;黄金可自由输出入,从而保证了国际金融市场的统一。以英镑为中心,黄金为基础的国际金本位制的形成使各国货币间的汇率变得简单、稳定,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和繁荣创造了条件,也使黄金成为世界货币,被推上了“货币之王”的宝座。
中国在明朝中期确立了银本位制度,并延续了将近五百年,银本位制度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国运,被认为是中国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纵观中国的货币史,银本位建立之时,正是中国极盛之时,中国出口财富,而世界的白银流入中国。而当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后,西方国家及时进行金本位货币制度的创新,欧洲从此崛起,而中国却由此衰落。崛起的欧洲,又通过战争的方式从中国把白银抢走,银本位制下中国对白银的需求量,远远大于没有支付功能、仅有装饰和收藏功能的黄金,需求决定了中国的白银与黄金的比价小。而欧洲实行金本位制后,对黄金和白银的需求正好和中国颠倒过来,在欧洲黄金更为昂贵。随着世界白银产量的迅速扩张,白银越来越不值钱,欧洲的黄金日趋昂贵,对黄金的需求不断增长。于是欧洲将大量白银运到中国,来换取中国的货物和黄金,中国变成了世界白银的吸收地,银价日跌,中国卖出去的大量实在的工农业品换回的白银日益贬值,越来越多大量贬值的白银流入中国,造成了中国严重的通货膨胀。但欧洲因贸易逆差,白银源源流出又出现严重的白银货币短缺。为了平衡巨额逆差,英国政府决定向中国出口鸦 片,这就是鸦 片贸易的起因, 该贸易使清朝的白银迅速外流,1790至1838年间,输入中国的鸦 片达440576箱,价值24000万两白银。白银外流导致银价从1821年的每两1000文上涨到1838年1300至1600文,并引发了第一次鸦 片战争,对华战争巨额赔款1476万两白银,进一步使白银外流。据统计自1840至1915年的75年间,中国白银外流达到12.5亿两,使中国的货币体系濒临崩溃。
1843年版画“中国战争赔款白银运入英国造币厂”
从1840年鸦 片战争后,中国经历了百年屈辱史。上方系1843年3月11日《伦敦新闻画报》的图片报道,反映着侵略者无 耻的嘴脸,“人们愉快地看到,载有中国战争赔款银两的马车在英国皇家第六步兵团的护送下,缓慢地进入英国皇家造币厂的情景。银两要被熔化且被铸造成印有英国君主形象的银币。中国运来的银锭是一个大约三四英寸宽的银块,并被铸成了坩埚的样子。很粗糙的银元呈圆形,曾经拥有它们的生意人都会在那上面盖上他们的印记。一块流通很久的银元上往往盖满了以前各位拥有者的印章或签名。银锭的纯度特别高,在开采的古老矿井的最深处,人们全力以赴地搜寻这种贵金属,以支付给英国的战争赔款”,
一战爆发后,各参战国均实行黄金禁运和纸币停止兑换黄金,国际金本位事实上解体。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尽管各国相继恢复了金本位制,但黄金的地位大大被削弱,一些国家实行了金块本位或金汇兑本位,汇率的自动调节机制进一步受到限制。1929至1933年爆发了世界性的资本主义危机,在这次危机中,各国纷纷向英国兑换黄金。那时英国已无实力担任世界霸主了,其地位开始被美国所替代,只是当时美国还没有走到世界舞台的前台。由于英国的国际收支已陷于困境,迫使英国于1931年终止实行金本位制。牛顿创立的金本位制正式成为了历史。
牛顿后记
1978至1982年英国发行的牛顿半身像1英镑流通纸币
牛顿在造币厂的工作十分繁忙,他于1701年底辞去剑桥大学的教授职位,退出三一学院,但是剑桥再次选他为国会议员,作为剑桥的代表进入下院。也许是因为他保持缄默,1705年重新选举时,他落选了。1703年11月30日,他被选为皇家学会会长,相当于国家科学院的院长,连选连任至逝世为止。由于牛顿在造币厂期间作出的功绩,1705年4月,他被英国女王安娜授予勋爵称号。牛顿终生没有结婚,他的同母异父妹妹的女儿凯瑟琳·巴顿为他料理家务。1722年,80岁的牛顿患上胆结石病,1725年他又双脚痛风,后来又患肺炎,因而他辞去了造币厂厂长的职务,由他的外甥女凯瑟琳的丈夫康杜伊特继任。牛顿晚年受到皇室和各界人士极大尊重,他担任皇家造币厂厂长职务达28年之久。
1727年3月20日牛顿病逝,他死后得到了最高的荣誉。3月28日,牛顿的遗体以国葬礼隆重地安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内,成千上万的普通市民纷纷涌向街头,涌向威斯敏斯特教堂,为牛顿送行,英国的王公大臣、文人学者纷纷前来吊唁致哀。牛顿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获得国葬的自然科学家。
威斯敏斯特教堂内的牛顿之墓
牛顿成为了一位富有的科学家,他逝世时,留下了价值32000英镑的股票、年金以及总量约有2500多万字的手稿,其中不乏关于钱币和造币厂方面的文章、文件及书信,大多数保存于英国国家档案局。牛顿的后半生完成了从科学家到当金融家的过渡。虽说牛顿在当金融家的同时,没少做科学研究,也发表了许多著作,但这段经历始终成为后世众多史学家争议不断的一个话题。
不过熟谙货币制度和发行的牛顿,也曾在金融证券领域踩过大跟斗。牛顿热衷炒股,也尝到甜头。1711年英国南海公司成立,其股票价格从1720年1月的每股128英镑左右迅速攀升,涨幅惊人。4月牛顿投资7000英镑购买,两个月净赚了7000英镑,7月每股价达到了1000英镑,增值了8倍,牛顿加大股市资金的投入,追涨已成泡沫的南海公司股票。不料南海公司股价一落千丈,至12月份跌至124英镑,从终点回到起点,众多投资人血本无归,牛顿也巨亏了2万英镑,相当于他当造币厂长10年年薪。牛顿欲哭无泪,只能哀叹:“我能计算出天体运行的轨迹,却难以预料到人们的疯狂。”
来源:上海市银行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