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烟,岁月流金。上方是一枚100多年前发行的大铜章,系为奥地利国家银行(National Bank of Austria,奥地利文Oesterreichische Nationalbank)成立100周年(1816-1916)纪念发行。该章直径65毫米,重116.25克,铜章上有设计刻模雕刻师斯特凡·施瓦茨(Stefan Schwartz,1851-1924)的签名。斯特凡·施瓦茨是奥地利著名雕塑家,斯洛伐克人,14岁就读于布达佩斯,曾在银器铺工作,后师从大师学习,他曾获巴黎世界博览会铜奖。大师栩栩如生的浮雕技艺及积淀百年沧桑历史包浆的艺术章,令人爱不释手。铜章正面场景图案是1816年6月1日,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一世(Kaiser Franz I)把批准奥地利国家银行成立的诏书交给右侧的伯爵约翰·菲力浦·冯·斯丹森(Johan Philipp Carl Joseph, Graf von Stadion,1769-1824),斯丹森曾任奥地利的外交大臣和财政大臣,是奥地利国家银行的创始人。伯爵亚当·梅斯(Adam Nemes ,1769—1834),担任第一任银行行长(1816至1817年)。铜章上方是“特权奥地利国家银行”的文字及成立日期。铜章的图像与现存于奥地利中央银行档案馆的国王授予银行诏书的油画一般无二。
国王授予银行诏书的油画(左) 行长亚当 · 梅斯的肖像画(右)
奥地利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6年,古罗马帝国的将士们就已兵临多瑙河谷,在这里修筑起抵御工事和堡垒,首次书面记载奥地利(Ostarrichi)这个名词是在公元996年,奥地利人在2000年的历史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1278年起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开始了长达640年的统治,创造了繁荣、富裕的社会与惊人的艺术成就。18世纪初,哈布斯堡王朝领土空前扩大,维也纳成为当时欧洲的政治中心,几乎所有的欧洲王室都和哈布斯堡王朝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着包括奥地利、德国、意大利北部、瑞士、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匈牙利、捷克、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法国东部地区、以及波兰、罗马尼亚部分地区长达400余年,是欧洲最古老、最正宗的王室血脉。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覆亡之前,哈布斯堡家族便等同神圣罗马帝国。拿破仑战争虽然打垮了神圣罗马帝国,但它的继承者奥地利仍然以中欧的龙头自居,傲视其他的王室。换而言之,中欧的历史就是一部围绕着哈布斯堡王朝的历史。不过,真正称为奥地利国的历史并不悠久。阅读奥地利史的中国读者,常困惑于为何先有弗兰茨二世,后有弗兰茨一世。其实这两位皇帝是同一人,也就是铜章上的这位皇帝。他原先是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国王,称为弗兰茨二世(1792至1806年在位)。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奥地利三次参加反法联军,均遭败北。为代表欧洲旧势力向拿破仑称帝挑战,弗兰茨二世于1804年宣布自己为奥地利皇帝,成为奥地利的第一位皇帝,并开始了奥地利帝国的历史。1805年11月,法国军队攻占了奥地利的维也纳,1806年拿破仑宣布解散神圣罗马帝国,弗朗茨二世不得不摘下皇冠,悲哀地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于是奥地利被称为奥地利帝国,弗兰茨二世皇帝也就改换成了奥地利帝国的弗兰茨一世皇帝。
印钞机与危机
1809年奥地利试图作为独立国家的努力被拿破仑轻易击碎,只是由于俄国和法国分赃不匀及欧洲势力均衡需要,奥地利才侥幸保持下来。1814年拿破仑最终战败。奥地利外交家克莱门斯·梅特涅发起由欧洲列强参加的维也纳会议,讨论研究拿破仑战败后欧洲政治版图调整,梅特涅成功地重新确立了奥地利的大国地位。严峻的国际形势稍有缓转,国内财政经济状况又是一团糟,奥地利面临恢复经济的巨大挑战,亟须建立良好的经济基础,使货币运行正常化及恢复商界信心,提升经济以应对国际事务和进行国内投资。1816年6月1日,弗兰茨一世皇帝颁布了成立奥地利国家银行的敕令,筹备工作由时任奥地利财政部部长约翰·菲利普·冯·斯丹森伯爵负责,多年来他一直试图重组奥地利的混乱财政状况。皇帝授予奥地利国家银行货币发行的特权,希望以此来解决多年来滥印货币所带来的麻烦。
欧洲早期并没有中央银行这个概念和名称。英国经济学家查尔斯·古德哈特(charles gooelhart )曾指出:“1900年以前,有关中央银行作用的经济分析主要集中于是否应当集中发行钞票和进行国家黄金储备,而如果集中,中央银行又如何控制这个问题上”。从中央银行的演变过程看,早期的中央银行是从商业银行的母胎中发展起来的,其中一些商业银行被授予了作为政府(国家)银行发行货币的的特权。1668年成立的瑞典国家银行,1694年成立的英格兰银行无不例外。奥地利国家银行就是为了恢复国家货币价值而建立的,正是这项货币发行特权使奥地利国家银行最终成为奥地利的中央银行。此后,德国、瑞士和意大利建立的中央银行同样出于统一货币发行的需要,而合并发行特权最终统一到一家商业银行身上,中央银行的雏形由此形成了。概括地说,中央银行是国家的银行、发行的银行和银行的银行——国家银行就是代表政府的意志和信用,发行的银行就是发行主权货币,银行的银行就是承担宏观金融稳定职能,成为银行体系的最后贷款人。中央银行的三项功能是逐步清晰、与完善的,并逐步统一至一家银行,它就成为中央银行。
维也纳会议
奥地利国家银行成立较早,但并不是奥地利最早成立的银行和最早发行货币的银行。在哈布斯堡王朝时期的1703年,维也纳银行(Wiener Stadtbanco)即存在,并于1762年7月发行商业银行票据,即当时的纸币(Bancozettel)。说来纸币发明权应归中国人,公元1023年北宋就流通这种“信用纸”。瑞典银行直到1661年才开始发行纸币,此后是1694年的英国、1706年的德国、1716年的法国等。印钞机一开、黄金滚滚来。因此纸币发行就像吸食大麻,统治者吸着吸着就上瘾了,也就无定量的宽松了。
维也纳银行初期发行的货币及银行信誉尚可,然而在拿破仑战争时期,政府介入了货币发行以抵补国家赤字,货币发行量从1796年的4400万弗罗林增长到1810年的9.42亿金币。纸币印刷机是与通货膨胀相联系的经济现象,滥发的纸币人见人怕,反格雷欣法则开始生效,内含价值的银币和铜币逐将纸币挤出了流通。政府开始耍横,于1799年颁布法令,强令纸币是唯一允许在私人商业交易中使用的法定货币。然而,无理的政令遭受了货币规律的无情嘲讽。1799年纸币只当银币值的92%,至1810年12月,这一比价跌至15%。1811年因恶性通货膨胀导致不少银行破产,其中包括奥地利最古老的维也纳银行。战场上的士兵也拒绝接受用他们的鲜血换来贬值纸币。哈布斯堡家族最终宣布以20%的比例收回纸币,导致信用扫地。痛定思痛之后,奥地利政府迫切希望重塑货币信用。创立奥地利国家银行,授予该银行具有国家信用的特权,目的就是为了维护货币信誉,防止通货膨胀。为此,通过银行独立于政府,管住印钞机、切断财政通过银行扩大债务的通道,强令要求纸币流通量为2亿佛罗林,超过部分要有百分之百的储备。上述举措开始起效,奥地利国家银行发行的纸币逐步恢复了民众的信心,奥地利货币体系稳定下来了。为了加强银行资本以增强民众信心,国家银行出售股票扩充资本,使该行成为了一家私营有限责任银行,银行股票一度受到追捧。贝多芬在维也纳会议后,创作和举办了庆祝音乐会,演出了《光荣的时刻》、《惠灵顿的胜利》和《第七交响曲》。演出取得成功,他把国王们送给他的钱也购买了奥地利国家银行的股票,成为该银行股东。
奥地利国家银行成立后的次年7月15日,国王授予奥地利国家银行发行货币的特权及办理贴现特权生效。该行着手建立全国性网络,以维也纳的总部为枢纽,分行网络蔓延到中欧和东欧早期的工业区域和贸易中心及地中海北部区域,并通过货币和信贷手段,促进了奥地利商业贸易和工农业的发展。然而经济略微好转后,帝国政府“看得见的手”又闲不住了。尽管奥地利国家银行百般抵挡,但在“爱国责任”的政治压力下,中央银行独立性显得十分脆弱,银行还是持有了大量政府债券。1818年,银行拥有1150万弗罗林资产,但银行直接和间接的政府债务高达220万金币。政府也反感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既然特权是政府授予的,当然可以干预和收回。于是中央银行发行货币的贵金属储备,从1818年的74.6%跌至1831年的10.3%。只是,勤劳的印钞机依然加班加点,无金银准备的票子越印越多,帝国政府成了银行金库最大的盗 窃者。
1918年奥匈银行明信片
1841年10月2日,斐迪南一世授予奥地利国家银行监督全国银行业的特权,奥地利国家银行朝中央银行又进了一步。像小孩子的手忍不住要伸向糖罐一样,滥发票子成为了奥地利政府的一种痼疾。尽管有法规的限制,但是法规的制定者就是法规的违背者。当然,客观上多灾多难的欧洲战火不断,1848年和1849年国内革命,1850年普奥战争和1853至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动员,只能靠滥发票子来救急,饮鸩止渴,导致一次次通货膨胀。
持续的通胀必然爆发金融危机和政治危机。1848年,维也纳爆发武装起义,梅特涅体制被推翻,奥地利产生了第一部宪法。匈牙利也发生革命,宣布成立共和国,但遭奥、俄镇压。此后帝国专制更为反动,政治倒退,矛盾激化,民不聊生。政府无奈颁布了1862年奥地利银行法,它类同1844年英国央行通过的皮尔法案,强调超额的货币发行必须有足够的贵金属准备,企图再一次以法案刹住了政府滥发货币的恶习。1866年普奥战争中,奥地利战败,货币滥发又一次重演。1872年奥地利无奈再次重申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可是陋习难改,积重难返,有关纸币发行储备要求被置于脑后。在经历了战后繁荣、投机狂热、金融机构暴增和货币过剩的“鼎盛”期后,1873年的全球大危机首先在奥地利爆发了。奥地利的银行深陷铁路股票泥沼无法自拔,导致了奥地利证券市场的大崩溃。在奥地利纸币兑换白银被中止,对白银的贴水越来越高,恐惧情绪又先后传递到了德国、比利时、意大利、瑞士、荷兰。华尔街也没能抵挡住如瘟疫般蔓延的经济危机,9月19日,杰·库克公司的投资银行大厦在风雨飘摇中宣告倒闭,其影响在当时不亚于2008年雷曼兄弟公司宣告破产。工业化时代以来最严重、破坏范围最大的一场大萧条来临了。
1867年奥匈帝国成立,奥地利国家银行成了这个双元帝国的国家银行(Austro-Hungarian Bank),实行双总部制,分别由维也纳和布达佩斯的总部实施管理。在1892年银本位被终止而采用金本位制后,印钞机带来的麻烦并没有终止,一战又一次加快了纸币印刷机的运转速度。银行贷款的60%用于战争,战争成本的40%由奥地利国家银行发票子承担。结果是不言而喻的,1918年奥地利的物价是战前的25倍,政府收不抵支,收入不及支出的35.7%。就在奥地利国家银行成立100周年庆的两年后,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宣告了哈布斯堡王朝6个世纪统治的终结和奥匈帝国的解体,奥地利成立共和国,即奥地利第一共和国。1919年奥匈银行进入清算,1924年7月31日,奥匈银行正式不复存在。奥地利国家银行从1923年1月1日又单独运行。奥地利第一共和国时期,解决民众饥荒是新政府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依靠接受高额贷款,奥地利得以勉强度过几年饥荒,然而高额贷款又成了国家预算一个可怕的负担。政府继续把银行当成小金库,向奥地利国家银行的随意贴现,货币超额发行。1922年8月末,银行劵的流通量为战前1914年的2700倍,物价高峰时,相当于战前的14153倍。奥地利人民在经历了1918至1925年的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奥地利被迫实行财政紧缩政策,并再次确立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1923年奥地利国家银行作为独立的中央银行的地位才得以确立。1925年,先令成了奥地利的新货币。国家银行有了中央银行章程,明确没有外汇或黄金保证的情况下,不允许中央银行借款给政府。确实,之后多年奥地利一直坚持稳健的财政政策,没有产生财政赤字,一直到下一场巨大危机的爆发。
危机是最好的老师
1966年奥地利国家银行成立150周年首日封,银行纪念邮票和银行邮戳。
19世纪20年代下半期一度全球出现经济繁荣,在美国被称为“柯立芝繁荣”。繁荣让人们的乐观情绪恣意蔓延,欧洲国家为了战后复苏,放纵了信贷,却忘记了繁荣是危机的先导,为了繁荣的扩张,往往是繁荣的终结。危机是最好的老师,经历危机挫折后人们才会真正醒悟和理性。
奥地利国家银行成为真正的中央银行是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一场世界级金融危机之后。1929年10月开始的全球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由美国证券市场的崩溃拉开帷幕,危机迅速蔓延导致全球股市暴跌,再而引起全球借贷市场混乱。当时美国是全球最大债权国,将大量资金借给急需经济复兴而资金匮乏的欧洲各国,在经济危机来临时,美国从欧洲抽资自救,却动摇了欧洲的金融基础。1929年奥地利土地信托银行倒闭,政府要求奥地利奥斯特信贷银行接管,这一做法导致了更大危机的发生。
1931年5月8日,奥地利宣布了一个震惊全球的消息,奥地利最大的银行——奥地利奥斯特信贷银行(Austrian Creditanstalt )向奥地利国家银行递交了一份报告,它的损失已占资本的85%。这家银行的前身在西方金融界声名显赫,它是被称为“金融波拿巴”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在梅特涅支持下早在1820年创办的,在此基础上于1855年成立了奥地利信贷银行。罗斯柴尔德的孙子所罗门·冯·罗斯柴尔德于1872年成为银行的董事,而后罗斯柴尔德后代的路易·冯·罗斯柴尔德在1911年接班。罗斯柴尔德家族百年来已成为奥地利金融和经济的主宰者。1912年该行在维也纳的新总部揭牌使用,新古典主义风格的总部装修极尽奢华,至今仍是维也纳重要观光景点。危机发生时该行业务几占奥地利银行业务近三分之二,是当时全球第16大银行。1931年5月11日,奥斯特信贷银行宣告破产。由于“大而不能倒”的原因,奥地利政府予以抢救,先注入一亿先令,很快被消耗一空,政府接二连三表态对该行提供担保,中央银行也违心地开放了自由贴现,还向国际清算银行和外国金融机构借款以拯救。然而,未能止住源源不断的挤兑,危机很快波及至奥地利货币和外汇市场的稳定,5个月时间奥地利国家银行通货保证比例下降了80%,货币严重贬值,金汇兑本位制摇摇欲坠,国内资本大量外逃。国家银行行长承诺央行不会发生问题的解释显得如此苍白,银行危机演变成财政危机继而成为政府信任危机。6月16日奥地利政府宣布辞职,经济和社会遭受沉重打击。奥斯特信贷银行在危机后的20个月内,损失金额增加了7.14倍,政府打捞的结果,使其承担了银行损失的90%,占1930年政府预算的50%。危机还蔓延至奥地利其他银行。1934年奥斯特信贷银行被收归国有,并与维也纳梵雷银行合并,名称改为奥斯特梵雷银行(Creditanstalt-Bankverein),这是后话。
奥地利信贷银行古典风格大楼
奥地利奥斯特信贷银行危机成为触发世界信用危机的导火索,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1931年7月13日,德国三大银行之一的达纳特银行(Danat Bank)宣布倒闭,引发了整个德国银行体系的挤兑和资本外逃浪潮。至8月5日,德国所有银行均告暂时停业,限制居民从银行提款的金额,暂停外国短期债务的偿付。德国国内工人运动迭起,魏玛政府被通货膨胀、财政崩溃和大规模失业等社会问题搅得焦头烂额,政权摇摇欲坠。各国银行为了自救,从伦敦取走了半数以上的存款,英国黄金库存大量外流,不得不放弃了金本位,英镑贬值31%。1933年3月,在大量银行倒闭和黄金外流的压力下,美国也宣布停止兑换黄金、禁止黄金输出。至此,世界金融体系四分五裂,金本位货币制度彻底崩溃,代之以区域性货币区如“英镑区”、“美元区”、“法郎区”等。全球大量工厂关闭,失业蔓延,银行破产,农产品价格暴跌,1931至1932年,仅美国银行倒闭5096家。至1933年底,全世界25个国家停止偿付国债,这是世界经济史上绝无仅有的现象。至1936年底,欧美亚非拉的44个国家货币先后贬值,无一国家幸免。这场金融危机发展成一次空前的经济危机,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了40%,退回到比一战前的1913年还低10%的水平。危机还为希特勒极端政治力量登场及最终上台创造了机会。
在危机过去的半个世纪后,人们还心有余悸地谈起由奥地利信贷银行危机开端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此后亚洲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才慢慢冲淡了人们的痛苦记忆。反思为何近现代最大的几次全球金融危机,有两次都是奥地利点燃引信或是始作俑者,从本文可见,奥地利从1816年建立起银行制度之后,一直困扰于货币滥发导致的通货膨胀中。1923年虽然建立起独立的中央银行制度,但在1931年奥地利信贷银行危机中,奥地利国家银行再一次迫于政府压力,违反章程,超额贴现造成基础货币超发,并无条件地弥补国家预算的巨额赤字,致使财政赤字货币化,以致单一银行危机演变成全国性货币危机,进而蔓延至全球性金融危机,其教训极为深刻。
奥地利国家银行大楼
1938年3月奥地利被纳粹德国武装吞并,第一共和国灭亡,奥地利成为纳粹德国的“东区”,1942年又改称“阿尔卑斯和多瑙行政区”,建立了纳粹的独裁统治。国之不国,谈何央行?!奥地利国家银行被迫与德国帝国银行合并,奥地利货币被取消,黄金与外汇被抢夺至德国,大量员工被辞退、逮捕或强征入伍,奥地利的生产能力下降超过40%。1945年德国战败,奥地利获得独立,奥地利国家银行恢复。至今奥地利国徽中鹰爪与挣断的锁链,就是纪念奥地利摆脱德国统治,重获自由。
动荡终究归于平静,难得的是经历动荡而依然生存。前文提及的奥地利奥斯特信贷银行多灾多难,德国侵占奥地利后,该行被德意志银行吞并,银行的犹太人总裁被纳粹分子从快速行使的车中扔了出去。罗斯柴尔德后代路易·纳撒尼尔·冯·罗斯柴尔德历经折磨,剥夺财产后死里逃生去了美国。二战后,奥地利信贷银行被盟军接管,后为德国联合抵押银行收购,再因信贷银行不断向境外尤其向中东欧地区扩张,造成海外贷款业务的损失,2002年被奥地利银行收购,而奥地利银行最终成为巴伐利亚抵押联合银行的子银行,2005年囊归意大利联合信贷银行。2008年,维持了153年的奥斯特信贷银行的名称终于不复存在。
在英国脱欧公投后不久,欧洲又盛传银行业危机的来临,而风暴的中心则指向了意大利的几家大银行。人们常说,跨国公司平均生命周期只有人的自然生命的一半。在市场竞争发展中,稍有不慎,便会折戟沉沙,含泪江湖。1913年的全球20大银行,至今只有5家尚存就说明了这个规律。今日全球银行业的百岁老人中不乏众多中央银行。难道说脱离商场苦海,方能安享长寿?不过,奥地利国家银行倒是一个特例,2016年该行迎来了它的200岁寿诞。年轻时的痛苦不堪和颠沛沦落已经淡忘,今日的奥地利国家银行,已经成为欧元区的一员。货币政策和货币发行已经统一,昔日国家滥发货币的噩梦已黄鹤一去不复返,然而统一货币区的定量宽松会否殃及无辜呢?新的金融危机又在哪里呢?
百年金融沧桑的金属记忆
奥地利国家银行喜爱在银行重大历史节点发行纪念币章。让我们轻松一点,欣赏一下这些精美的银行币章艺术,识读这些金属币章背后的百年金融记忆吧。上方是1966年奥地利国家银行发行的纪念该行成立150周年(1816-1966)的银币。银币含银量90%,直径33.8毫米,重0.5787盎司,发行量178.6万枚,面值5先令。设计师为埃德温Edwin Grienauer 和Michael Norz。银币的一面呈现了奥地利国家银行大厦及银行名称和成立年份。奥地利国家银行成立初期在维也纳绅士街15号的古典大楼办公,随着业务扩大,又将银行隔壁的建筑及土地买下,第二座端庄美丽的新古典主义大厦建成于1860年,由建筑师海因里希·费尔斯特设计完成。维也纳证券交易所也在该大厦内,原先的维也纳咖啡馆搬至大厦一层。最新的银行大楼在1925年3月22日落成,即是章上的大楼。不幸的是,1979年8月29日晚上,一场大火摧毁了该建筑物,大楼的修复至1985年完成。重建的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双重斜坡屋顶;银章另一面是奥地利十个州的徽记。该币设计师Edwin Grienauer是奥地利著名的雕塑家和币章刻模师(1893.3.7-1964.8.21),他的父母是奥地利著名的大提琴家和歌剧演员,他本人获得1826年奥地利双人双桨划艇比赛冠军。但他最爱是艺术,他从维也纳艺术学院毕业后一直热衷于雕塑,年仅19岁就创作了他的第一块币章。他于1928年在阿姆斯特丹、1948年在伦敦先后获得艺术奥林匹克举办的国际纪念章和奖牌比赛的金牌和铜牌,并为奥地利造币厂设计了大量流通硬币。他创作的大型雕塑,今天仍在维也纳的教堂和建筑物处处可见。
就近观赏奥地利国家银行大厦,更是美轮美奂。上方右图是1991年奥地利国家银行为纪念银行成立175周年(1816-1991) 发行的方形银章。此章由奥地利造币厂铸造,银章重131.3克,长宽70×45毫米。该银章发行量极少,此章背面编号为发行的第二枚。细看银章上七个神像人物的雕塑及银行名称,系源自奥地利国家银行大厦大门上方的著名雕塑(见上方大门及雕塑的照片)。
奥地利人对其文化、历史有着强烈的民族骄傲感,常以贵金属纪念币章的发行反映重大历史事件、人物以和人文精粹,注重表现如建筑、绘画、风俗传统等优秀历史文化经典。奥地利国家银行通过发行银行币章,完整地记载了银行历史。奥地利铸造币章传统悠久,最早的币章铸造史可追溯到公元前二世纪,由凯尔特人铸造出仿古希腊、马其顿币,公元前后,罗马帝国势力的扩张至今天奥地利境内,又带来了罗马币。奥地利造币厂最早的雏形始于1194年,自1834年起它就一直矗立在维也纳现在的厂址了。奥地利另一个著名的造币厂是位于蒂罗尔州的哈尔造币厂,1486年开工(奥地利1986年发行的“哈尔造币厂开工500周年”纪念币获世界硬币大奖的最具历史意义币),哈尔造币厂早在公元1500年实验了机制铸币,1570年采用液压机铸造币章,该方法很快被其他诸多欧洲厂家采用。1809年拿破仑战争才导致了它的关闭。该造币厂是中世纪后期欧洲最重要的造币厂之一。
奥地利一直走在币章技术创新的前列,钱币文化在西方钱币文化中久享盛誉,独树一帜,素以工艺精湛、设计独特、立体感强、极具视觉冲击力而著称。如世界硬币大奖的评选是世界上最知名、最权威的硬币评选活动,享有钱币“奥斯卡”的美誉,至今获奖最多的是美国和奥地利。奥地利造币厂是欧洲著名的造币企业,1989年以前一直隶属于财政部,1989年以后成立奥地利造币股份有限公司,由奥地利国民银行全资所有。奥地利国家银行200年历史,如同它的币章一样,久经沧桑,历经磨难,保存至今,殊为不易。在奥地利国家银行成立200周年之际,奥地利邮政局还发行了专题邮票。国家银行出版了历史书籍,详述了该行200年及奥地利货币政策的传奇历史。2016年奥地利国家银行还委托奥地利著名作曲家托马·劳切尔创作了音乐作品,由维也纳爱乐乐团在金色大厅隆重首演,在舒缓悠扬的旋律中,或许经历者才能领会出其中苦涩沉重和跌宕起伏的意境来……
来源:上海市银行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