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的货币政策不紧不松,“以不变应万变”。未来一段时间内,市场流动性还会比较紧,市场利率将在高位小幅震荡。一方面,我国金融去杠杆取得了一定成效,成果仍需巩固。另一方面,尽管目前经济运行仍较平稳,但下行压力犹存,应尽可能避免金融机构将资金成本的上升转嫁给非金融企业,抬升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因而,不赞成目前对存贷款基准利率加息。
中国人民银行参事、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盛松成教授
12月22日晚,在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中国人民银行参事、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盛松成教授以《美国缩表、加息、减税与我国货币政策趋向》为题,结合最新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金融宏观调控作了较为全面的解读。本次讲座由中欧FMBA金融俱乐部、中欧校友会金融与投资俱乐部联合主办。
主旨演讲环节
虽然面对美联储缩表、加息,美国税改等多重外部环境的变化,但盛松成表示,2018年中国的货币政策不紧不松,“以不变应万变”。未来一段时间内,市场流动性还会比较紧,市场利率将在高位小幅震荡。一方面,我国金融去杠杆取得了一定成效,成果仍需巩固。另一方面,尽管目前经济运行仍较平稳,但下行压力犹存,应尽可能避免金融机构将资金成本的上升转嫁给非金融企业,抬升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因而,不赞成目前对存贷款基准利率加息。
首先,美联储加息和我国央行加息含义并不相同,我国“加息”一般是指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存贷款基准利率是直接影响到非金融企业的贷款成本的,商业银行对实体经济的存贷款利率以基准利率为基础,可以上下浮动。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更好为实体经济服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这并不意味着应当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
第二,我国央行并非跟随美联储的政策。今年3月和12月,美联储加息后,人民银行也随之上调政策利率,但12月上调幅度很小(仅0.05个百分点),而6月则未上调。
从汇率的角度看,也不存在为稳汇率而被动加息的情形,因为直接影响汇率的是金融市场利率,而不是存贷款基准利率。从金融市场利率看,目前中美利差仍然维持高位。即便美联储加息,由于此前市场已经有较充分的预期,美国金融市场利率在加息当日并未出现大幅提升。而我国由于金融去杠杆的影响,金融市场利率上升得比较快。我国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已较2016年三季度末的2.7%提高了1.2个百分点;而同期美国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提高0.6个百分点左右,中美10年期国债利差实际上有所扩大,两者相差1.5个百分点左右。近几日,人民币汇率(兑美元)再次升破6.6。此外,美联储继续数次加息已经在预期之中,明年美国应该是宽松的财政政策(减税+财政赤字率提高)与紧缩的货币政策(加息+美联储缩表)组合。然而,美国税改的影响还有待时间检验,尽管税改短期可能刺激经济、提升生产率,但将拉高财政赤字,且税改对就业的拉动可能体现为工资上涨,而工资上涨又会抑制企业劳动力需求。美联储缩表也有其必然性,是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大规模扩表的结果,考虑到中美两国的经济增速、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程度,以及中美货币供给方式的根本差异,我国并没有缩表压力。
第三,从当前经济运行和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角度出发,应当谨慎对待利率的调整,尤其是存贷款基准利率。一是我国经济增长仍有下行压力,需审慎对待基准利率调整。二是我国物价压力不大,CPI同比增速有所回落。11月,CPI同比仅上涨1.7%,较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同时,CPI环比零增长,而上月CPI环比增速为0.1%。三是对存贷款基准利率加息会提高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应尽可能减少金融机构将融资成本的上升转嫁到实体经济。数据已经显示出市场利率上升向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传导的迹象,比如人民币贷款中实行利率上浮的越来越多,利率上浮的幅度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不仅将抬升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也不利于金融去杠杆。因为直接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当于为金融机构将资金成本上升转嫁给实体经济提供了背书,我们金融去杠杆甚至可能因此而倒退。
总而言之,为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推动“脱虚向实”,盛松成认为,中国目前不太可能选择加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