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管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广义货币M2、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维护流动性合理稳定”。其中,社会融资规模指标由我国首创,并已成为我国金融宏观调控的重要指标。去年以来,金融去杠杆和强监管导致M2增速大幅下降,但社会融资规模指标显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没有减少,这再一次证明了社会融资规模指标的合理性和重要性。鉴于金融去杠杆的进程,预计今年M2增速有所回升。什么是社会融资规模?为什么我国首创该项指标?社会融资规模、M2和金融去杠杆的关系是什么?
3月21日晚,应巴曙松教授邀请,中国人民银行参事、调查统计司原司长、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盛松成教授做客“北大汇丰金融前沿讲堂”,为大家带来主题为《社会融资规模、M2与金融去杠杆》的精彩讲座。
讲座中,盛松成教授详细介绍了社会融资规模的定义内涵和统计分析情况,并且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论证了社会融资规模被首创并成为衡量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指标的依据。此外,他还将社会融资规模和M2指标数据进行了详尽的对比分析,总结出两者与金融去杠杆的关系。
近年来,社会融资规模已为社会各界广泛接受,并成为我国货币政策和金融宏观调控的重要指标。盛松成教授作为社会融资规模指标的组织研究、编制者,首先为大家介绍了这一指标概念的形成过程。2010年11月,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开始研究、编制社会融资规模指标,经过不断的统计完善,直到2016年1月,人民银行实现了按月发布社会融投资规模存量数据。目前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数据不仅有增量数据和存量数据,还有能反应全国和不同地区情况的数据,相比于无法反应地区数据的M2指标,具有更大的优势。
盛松成教授指出,社会融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每月、每季或每年)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该指标由四大类融资构成,分别是金融机构表内贷款、金融机构通过表外提供的融资、直接融资和其他融资,其中又包含十个子项。盛松成教授从社会融资规模的年度时间序列、结构历史演变、结构趋势和近期特点几个角度深入介绍了社会融资规模的统计和分析。
盛松成教授强调,虽然社会融资规模作为指标本身是我国的独创,并且我国也是唯一统计这一指标的国家,但该项指标具有着深厚的经济理论基础,并且得到了IMF、BIS等组织机构的认可。同时,社会融资规模也具有实践经验基础。从我国货币政策实践看,1998年以前,货币调控是以信贷行政分配方式进行的。尽管此后人民银行宣布取消信贷配额,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但信贷指标在我国货币政策实践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社会融资规模指标也是在这一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为了更形象地分析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供应量(M2)的关系,盛松成教授将社会融资规模和M2比喻为“一个硬币的两个面”。他指出,两者是能够相互补充和相互印证的,而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从历史上看,社会融资规模与M2增速走势基本一致,两者相关系数达到很高的水平,个别月份两者的增速甚至完全一致。盛松成教授分析,近期社会融资规模与M2增速不一致,主要是金融去杠杆的结果,两者增速差异呈现逐渐收窄的态势。
盛松成教授指出,社会融资规模与主要经济指标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且能从多个角度反映经济金融运行情况。他强调,社会融资规模指标在综合反映实体经济融资总量的同时,还提供了总量结构、地域结构、融资结构等信息,有利于更全面地反映我国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如不同区域、不同细分领域的特征,实体经济融资规模、融资成本变化的方向,并前瞻性地反映经济运行的边际变化、地区发展差异等,符合金融宏观调控的需要。
鉴于金融去杠杆的进程和大量融资回表,盛松成教授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首先M2增速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会提高;其次M2增速或有所回升,将超过去年;并且M2与社融增速的差异将会缩小。
在问答环节中,盛松成教授就大家提出的关于社会融资规模是否能反应新出现的融资手段的影响、中国债券利率在2017年飙升的原因、如何看待数字货币代替M0的观点、比特币的管理和调控等问题做出了耐心的解答。
来源:“金融读书会” 发布于2018年3月24日 《金融前沿讲堂|盛松成:社会融资规模、M2与金融去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