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第三期金融科技海上夜话暨第106期中欧陆家嘴金融家沙龙在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举行。本次活动由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浦东新区金融服务局、陆家嘴金融城发展局、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上海金融业联合会、上海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上海市支付清算协会联合主办,中国金融信息中心特别支持,光明乳业、策道科技、龙品控股联合主办。
沙龙现场
本期夜话以“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英金融合作机遇”为主题,特邀英国政府一带一路特使Douglas Flint范智廉以及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副行长、首席运营官祝宪做主旨演讲和圆桌互动。
致辞环节
英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英国国际贸易部金融专业服务总监(中国区)Kunal Khatri 崔凯楠
英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英国国际贸易部金融专业服务总监(中国区)Kunal Khatri 崔凯楠在致辞中提到,今年年初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对中国进行的访问揭开了中英两国“黄金时代”的新篇章,同时英国政府把中英两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合作视为我们两国关系的重要部分。
金融服务业是英国最著名的国际竞争力之一。2015年英国对外出口了价值为 637 亿英镑的金融服务,是全球最大的金融服务出口国。崔凯楠认为,英国以及伦敦金融城,具有足够的金融、技术和法律方面的专业经验,有能力成为全球领先的一代一路项目融资和推广中心。伦敦是一个真正的全球金融中心,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企业当中,有 290 家公司来自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他们的市场价值总额超过 9995 亿美金。
崔凯楠在致辞中表示,作为全球最领先的国际化金融中心,英国在很多方面具有全球领先的专业经验,而这些经验对一带一路倡议十分重要。
具体而言,在公共私营合作制(PPP),绿色金融以及为跨国基础建设项目的成功实施提供专业咨询服务方面,英国都具备充分的专业经验。英国同时还具备帮助一带一路项目规避复杂风险的专业聚集。英国的企业就如何在复杂政治环境和全球网络中开展业务具有深厚经验,这包括许多一带一路沿线的第三国。
此外,他还提到英国的银行、金融机构以及专业服务机构都具备跨国业务网络。他们在新兴国家所具备的人才,使得他们成为确保一带一路沿线项目可融资,合规合法,可持续发展的理想伙伴。一带一路倡议为中英两国之间更紧密的合作提供了一个新机遇,通过在一带一路沿线第三国的合作,推动我们建立真正的全球战略伙伴关系。
浦东新区金融服务局局长 张红
浦东新区金融服务局局长张红表示,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浦东开发开放28周年。改革开放发展了浦东、成就了浦东。这里我想向大家介绍两组数字。第一组数字反映了浦东金融业的发展,1990年,浦东没有金融业;2009年国务院发布上海两个中心建设意见,浦东金融业开始起飞,当年,浦东金融业实现增加值708亿元,占新区生产总值的17.7%,拥有各类金融机构603家;2017年,浦东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699亿元,接近2009年的4倍,占新区生产总值的28%,拥有各类金融机构超过1万家,接近2009年的17倍。第二组数字体现了浦东金融业的枢纽地位,2017年,上期所总成交量排名全球第1,上交所股票市场交易额排名全球第4、筹资总额排名第2;浦东集聚了全国近半数的外资法人银行,全球管理规模排名前十的资产管理公司中的8家,期货公司、公募基金、保险机构集聚度全国第一,浦东已经成为中国金融市场体系最为健全、金融机构最为密集的区域。
回顾浦东金融业的发展历程,张红认为,最重要的并不在于建设了多少摩天大楼,也不在于集聚了多少金融机构,而是在于:浦东代表了上海成功的关键因素——开放与创新,浦东不仅拥有催生开放与创新观念的土壤,而且有将其在中国率先变为现实的领导力。
1992年,中国第一家外资保险公司——美国友邦保险在浦东注册开业。自此之后,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浦东创造了中国金融开放创新史上的许多个“第一”:
1997年,花旗等4家外资银行在浦东率先试点经营人民币业务。
2006年,银监会启动外资银行法人化转制试点,花旗、汇丰、渣打等首批9家外资法人银行全部落户浦东。
2009年,浦东在全国率先允许外资PE和VC等以“股权投资管理企业”的身份进行合法登记注册。
2011年,浦东率先试点开放外资资产管理业务,开展了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当年,TPG、黑石、凯雷获准参加第一批试点。
2013年,浦东率先参与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试点。
正是因为浦东在中国改革创新和经济发展中的巨大贡献和独特地位,2013年9月,中国政府决定在浦东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我们金融业开放创新的力度进一步加大。
上海自贸区挂牌以来,借助于政策等优势,多项金融业对外开放试点项目落户:全国首家CEPA项下的合资全牌照券商——申港证券、全国首家专业再保险经纪公司——江泰再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全国首家合资信用保险销售公司——太平洋裕利安怡保险销售公司。上个月,我国领导人在博鳌亚洲论坛宣布一系列对外开放的新举措,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步伐加速迈进。4月27日,位于上海自贸区的、全球三大保险经纪集团之一的英国韦莱保险经纪公司,获批成为全国首家获准扩展经营范围的外资保险经纪机构;5月2日,工银安盛人寿保险公司获批发起筹建资产管理公司,这也是我国提出加快保险业开放进程以来,获批的第一家合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而工银安盛人寿保险公司也是上海自贸区的企业。
与此同时,浦东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水平快速提升。上海证券交易所推出“沪港通”,银行间债券市场推出“债券通”,上海国际黄金交易中心的“黄金国际板”平稳运行,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的原油期货正式上市,银行间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的境外投资者主体范围进一步扩大,700多家境外机构获准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约80家境外主体参与外汇市场。金融市场的国际化也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去年以来,俄罗斯铝业、马来西亚银行和匈牙利政府在自贸区的金融市场各发行了10亿元人民币熊猫债券,所募资金都用于“一带一路”建设。
今天,在这里进行中英合作机遇的探讨,正说明了浦东是一个面向世界的窗口,一个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世界对话的平台,一个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投资中国的舞台。而金融业又是浦东开放的最前沿,从这里往外看,能看到很多电子屏在显示交易信息,毫不夸张的说,这些电子屏上跳动的交易数字,无一不牵动着国际金融的神经。浦东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也一直以后来者的姿态认真学习伦敦、纽约等成熟金融中心的经验,一直努力地寻求与成熟金融中心合作共赢的机会。
未来,我们将一如既往的推动金融业的开放与创新。一方面,我们将继续完善金融要素市场建设,着力提升配置全球金融资源的功能。我们将抓住原油期货上市的契机,进一步拓展金融市场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强金融核心功能区的辐射力和全球影响力;我们将发挥桥头堡作用,打造“一带一路”投融资中心,扩大“熊猫债”发行规模,争取年内开通“沪伦通”。另一方面,我们将争取金融服务业开放相关举措在浦东先行先试,在扩大外资股东持股比例、扩大经营范围等方面率先突破,率先推动一批国际知名的合资证券、外资银行、外资寿险公司、外资再保险公司、外资保险经纪、外资公募基金、评级机构落户浦东,承接全球跨国金融业务和交易转移,进一步提升浦东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
作为地方政府部门,浦东金融局一直将服务作为工作的目标,致力于营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我们建立了全国首个金融仲裁院、首个金融法庭,首家金融法院也即将设立;我们积极推动国家金融管理部门优化完善区域金融监管环境,为浦东的金融机构营造良好的业务发展空间;我们出台了专门的金融扶持政策,帮助在浦东发展的机构提升他们的国际竞争力;我们大力集聚金融人才,想方设法解决他们在浦东工作的后顾之忧;我们扎实开展了金融风险防范各项工作,有效防范了区域性、系统性风险。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副巡视员兼金融服务一部主任 季家友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副巡视员兼金融服务一部主任季家友谈到,当前,全球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加,产业链、价值链面临重组,全球经济已经进入了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需进一步激发新的发展动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主动应对经济全球化形势的深刻变化,积极探索推进全球范围内经济互联互通的发展良方,从全球治理的高度提出了“一带一路”的中国特色全球化倡议,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五大重点领域,推进“一带一路”框架下的联动发展和成果共享,这对于破解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现实困境非常有益,具有革新、联通、共赢、善治的重大战略意义。英国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参与方,中英双方高度重视两国合作关系,特别是今年年初特蕾莎·梅首相访华时与习近平总书记就深入推进中英关系“黄金时代”达成了重要共识,4月份双方就推进“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务实合作再次进行对话。中英双方在高层交往和机制性交流方面联系非常紧密,“一带一路”合作基础良好,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金融领域方面的合作是中英合作的重要着力点。金融在“一带一路”战略落实过程不但起到先行作用,而且在各领域建设中具有关键支撑作用,是“一带一路”战略落实过程中的重要保障。作为传统金融强国,英国汇聚了世界众多金融企业的分支机构,涉及的金融产品齐全、国际化程度高,在国际金融市场中长期占据着令人瞩目的市场份额,是世界金融业的重要枢纽之一。英国金融领域的诸多优势资源与我国“一带一路”建设需求非常契合,优势明显。近年来,中国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作为金融基础设施的支付产业,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形成可支撑多种支付工具应用、满足各类经济金融活动支付需求的支付清算体系,在“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普惠金融”等宏观政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我国支付产业已成为中国发展的新名片。中英金融领域的强强合作,有助于中英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优化融资、财务、交易金融等多方面的金融服务,构建和完善多层次、多种类的金融服务体系;有助于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形成合力携手探索开发新市场,拓展“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广度和深度;有助于形成中英国际金融中心的良好联动,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与发展,以充分发挥上海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桥头堡作用。
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也采取多项举措,强化贸易和投资本币结算、货币直接交易等领域的合作,以确保为“一带一路”战略落实提供长期可靠的金融支持。在支付产业方面,2017年底中国人民银行释放了我国支付产业对外开放的积极信号,今年3月份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第7号公告也标志着中国正式放开外商投资国内支付机构的限制,进一步推动形成支付服务市场全面开放的新格局,助力一带一路框架下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开放与融合。作为此期夜话主办方之一的上海市支付清算协会,是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指导下的支付清算行业自律组织,也需努力抓住“一带一路”所带来的机遇,加强与英国相关组织的合作,促进支付清算行业的创新可持续发展,为满足“一带一路”战略落实过程中的金融支持工作贡献一份力量。
季家友表示,今天的夜话能够邀请到众多各界专家学者,就“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英金融领域方面的合作机遇展开深入讨论,极为难得。中英合作发展工作任重道远,借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东风,中英双方将共同努力,一起推动世界经济发展朝着更加公平、更加包容、更加普惠、更加平衡和更加开放的方向继续前进。
主旨演讲
英国政府一带一路特使 Douglas Flint 范智廉
英国政府“一带一路”特使DouglasFlint范智廉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非常重要的载体,上海能够通过它实现2020年成为世界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上海具有悠久的创业和创新的历史,它的商业界非常具有活力。中国中央政府和上海市政府的领导都承诺进行更多的改革和开放,比如沪伦通即将要开通。相信在此背景下,“一带一路”能够带来新一代的国际金融服务产品,能够满足“一带一路”各方的需求,为实现欧亚大陆、非洲的连通、成长和繁荣的起到主导作用。“一带一路”债券的发行以及上海将会举办中国首届国际进口博览会等事件,说明了上海所作贡献的重要性以及肩负的重任。
作为英国政府的“一带一路”特使,范智廉表示希望能够实现英国财政大臣个人的愿望,即要充分发挥英国的实力,支持“一带一路”愿景的实现。为此,英国政府要和上海进行进一步的合作、和中国进一步合作,和“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以及全球金融界参与者进行合作,更好地支持“一带一路”。
在特雷沙·梅首相上任时的随行访问中,范智廉在有关于“一带一路”的圆桌论坛上讨论了以下几点:第一,对于英国与上海、北京及其他地区之间的合作,英国高度重视;第二,与国际公司的合作在“一带一路”愿景实现中是必不可少的;第三,善政廉政以及国际金融资质极为重要;第四,英国目前的热情还不够,应该要卷起袖子做一些实事,将一些“一带一路”项目概念进行可行性验证;第五,英国能够借“一带一路”来创立一个全球基础设施的资产类别,这个资产类别完全为“一带一路”设计。
范智廉紧接着表示,所有上述事项都已经在良好的进展中,在特蕾莎·梅首相1月访华到本周为止,让他深有共鸣的是英国早已开展了支持“一带一路”的商业活动。而他们当前的任务,就是要将这些商业的活动记录下,将它们整理成文字,然后贡献给英国政府的决策者,让他们能够作出更好的决策,用这些决策来更好地支持私营部门到“一带一路”沿线进行经济活动,同时这些活动也符合英国政府的优先事项。
对“一带一路”的洞察
“一带一路”经济机会振奋人心,若要完全实现,“一带一路”能够提升欧亚大陆以及更远沿线国家的经济繁荣。当然更重要的并不是在基础项目中产生的现金流,而是“一带一路”沿线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我相信我们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设施,就会有一个更好地“一带一路”沿线的经济生态系统。
除此之外,如果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进行良好的构建,将会给全球的投资者提供一种新兴且多元化的远期资产类别,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个日渐老龄化的世界来说非常的重要。而一个相关的机会就是利用“一带一路”的远大愿景来生成一些投资方面的共识,以及进行一些证券化的创新,如此一来,才能提高基础设施资产这种流动性强、且标准化的全球资产类别的地位。
有了国际上的支持,“一带一路”沿线总体活动预计能够提供1万亿美元的年度投资额,这正是新兴经济体所急需以应对二十一世纪在环境方面的挑战。
如果将全球的储蓄和投资注入到具有高生产率、高质量的基础设施资产中,且又能符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需求和战略重点的话,这样就能帮助国家创造经济增长以支持最终消费者对商品及服务的需求,而这些又能够为全球经济作出贡献,因此“一带一路”可以被视作加速商品流通的巨大推动力,也是一个对保护主义重大的驳斥,同时也是证明跨国界的自由贸易和投资的重要标志。
虽然中国自己有世界最大的外汇储备,但仅仅靠中国一个国家没有办法提供所有必要的融资。“一带一路”的愿景宏大,需要介入大规模的全球存款及投资信用,因此从“一带一路”的项目最初就要着手设计,以便吸引到国际的支持。
“一带一路”愿景的实现,必须依靠国际资本和项目管理经验。英国有非常强的项目设计工程管理的经验,且在金融风险管理、基金管理、治理和专业服务方面都是英国的长处。
为实现大规模的“一带一路”投资,我们认识到“一带一路”的需求必须和资产管理公司以及资产所有人的关注重点相符合。另外,我们需要扩大机构投资者对于“一带一路”项目的理解,找到能够使他们介入“一带一路”项目的通道。
由于目前市场上对前端高收益、高风险的创业项目胃口并不很大,英国的金融服务社区也能够提供风险减缓的能力。此外,范智廉表示,英国可在“一带一路”沿线项目可能产生的冲突解决以及法制问题上贡献自己的力量。而这同时也依托于“一带一路”的项目具备良好的治理并符合国际标准。为应对诸如结构性的问题,比如说新兴市场数据的缺乏,已取得重大进展。例如上海及深圳证券交易所在2018年5月初已经建立起了“一带一路”债券的标准。
范智廉表示,他期望在其任期内能够促成中国、英国以及第三方国家之间的一些合作;促进公私合营参与支持多边合作,并引领英国在其技术与专长的生态系统来支持“一带一路”。
新动向
范智廉表示,将会和英国财政部金融事务部长共同召开英国财政部第一次的“一带一路”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的代表来自于英国、中国以及总部设在国外的金融机构,还有伦敦金融城全球人才库。此次专家会议将会向英国、中国和第三方国家的产业参与者和公共机构进行传播,以便吸引到更多的“一带一路”投资。
在未来的几个月里,专家委员会将会更好地量化“一带一路”的资金流,更深入地理解英国公司所贡献的价值,并为已在开展的项目提供专业的洞察。该专家委员会另外会专门设立一个政策决策部门叫做IFX基础设施融资交易中心,该交易中心主要任务是:第一,贯彻落实专家委员会提出的符合国家利益及优先级的建议;第二,与政府合作;第三,加深产业融入;第四,成为国际典范,并将其打造成为英国的“一带一路”联络中心。
总结
最后,范智廉提到,他在出任汇丰银行董事长时,在一家媒体采访时说过:“如果你的商业模式清晰,你的企业就可以做大。”纵观目前为“一带一路”作出的努力和已经取得的进展,范智廉相信“一带一路”计划在各方的共同参与下是能够成功的。
要让“一带一路”的项目成为稳健的高质量的项目,就要为“一带一路”的项目提供相关的产品和服务,而英国的企业,也必须努力来满足全球投资者的需求,由于英国具有在世界领先的项目管理、融资以及新兴市场管理的经验,且英国的全球财务管理、风险管理以及法律生态系统也是非常健全的,范智廉相信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和几年里一定会取得长足的进展。这样的信心来源于在近几年里中国和英国在促进全球资本市场上所做的贡献,中英多样化的金融合作不仅为英国金融城、为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有形的利益,并且促进了全球企业、储蓄者及投资者。
“一带一路”带来了更多且更巨大的机会,范智廉期望,“一带一路”能够让我们促进更多的跨国交易、扫除国际公司合营方面的障碍、增强中英两国的外交关系,并实现黄金时代的新篇章。
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副行长、首席运营官祝宪
祝宪分享了从国际开发金融角度对“一带一路”倡议内涵的解读,以及在实施“一带一路”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风险,和如何用好包括新开发银行在内的开发性金融资源支持“一带一路”建设。
第一,祝宪讲到了对“一带一路”战略性的解读,他认为,“一带一路”的倡议,是在当今形势下,推动新型经济全球化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国际公共产品的重要平台。世界经济的格局在近年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遇到了新的挑战。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在全球经济的占比从20多年前的16%上升到2015年的30%左右,反映了世界经济格局的重要变化,但现有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还远未适当地反映这种深刻的变化。同时,在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可持续性也很不均衡,仍有许多国家尚未摆脱贫困,还没有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另外,从全球经济治理层面来看,一方面,美国政府决定退出TPP和《巴黎气候协定》,给经济全球化带来了不确定性。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全球科技创新,特别是在智能制造、数字经济、可再生能源技术广泛应用等的影响,全球价值链在流程和架构上都出现了收缩、迁移和重构,由此也引发了全球金融投资、贸易结构和产业链非常重要的变化。传统的全球化动力有所减退,需要通过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变革,注入新的经济全球化动力。
祝宪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在这种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提出的,力图为全球经济包容性增长注入新的动力。“一带一路”倡议有望成为全球性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重要平台,它不仅仅服务于中国的主张和利益,还能够包容性地服务于全球的利益。“一带一路”倡议提倡政策沟通、设施连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重点面向亚欧非大陆,更向所有伙伴开放,是各方共同打造的全球公共产品和服务。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只要能真正做到开放和包容,既注重与有关国家既有的经济发展规划的协调和衔接,又能够采用高标准的国际良好实践,就能够真正推动新型全球化,构建公平合理的新型国际经济治理体系,使全球能够分享“一带一路”建设成果。
祝宪表示,“一带一路”倡议应该注重保障沿线中低收入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利益。“一带一路”倡议,在实现沿线国家硬件和软件互联互通的过程中,有望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加强能力建设、发挥比较优势,为其中的中低收入国家发挥自己本身的比较优势、融入全球价值链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要看到,“一带一路”倡议虽然赢得了全球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但如何落地和实施,仍然具有挑战性。“一带一路”可以说是全球跨度最大的一个新经济走廊,沿线有60多个国家,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63%和29%。考虑到这个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力资源,其人口与经济总量在全球占比的不匹配凸显了所拥有的经济增长潜力。麦肯锡咨询公司曾经预测,如果硬件和软件的基础设施建设在这些沿线国家能够成功,到2050年,“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将为全球带来80%的GDP增量和30亿新中产阶层。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可以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5%以上。麦肯锡也对基础设施建设的乘数效应进行了估算,预计每1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可以创造3万到8万个就业岗位,新增25亿美元的GDP。
祝宪继续道,“一带一路”倡议现在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其中包括新开发银行在内的六家多边开发银行也在去年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与中国政府签署了《关于加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相关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中低收入国家期待通过“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建设,改善基础设施、发挥比较优势、融入全球价值链有很高的期盼。发达国家也对“一带一路”建设可能带来的广阔市场和商业机会充满期待。
他认为,现在更重要的是如何把“一带一路”倡议落到实处。美好的愿景不能只停留在倡议阶段,在这一倡议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良好局面下,下一步应该把重点放在“一带一路”的实施。在充分认识“一带一路”带来的全球性的收益和潜力的同时,也要看到“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挑战和风险。“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沿线区域——特别是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国别总体经济政策改革和改善的情况。目前相当一部分的沿线区域,都面临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许多国家由于财力有限,无法大规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从民营部门的角度来看,许多基础设施项目,包括铁路、公路、港口建设、能源开发等基础设施建设,都具有资金需求量大、投融资期限长、未来收益不确定的特点,再加上部分发展中国家市场发育滞后、营商环境不稳定、投融资体制不完善,民营部门投资者先期介入基础设施项目意愿较低,民间存量资本也缺乏进入这些基础设施领域的积极性。
祝宪认为,从基础设施本身的角度,不妨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关键基础设施分为三类,并考虑分类施策,解决融资瓶颈。第一类,具有商业可行性的基础设施项目,即项目预期可以实现比较高的财务收益,而由于有些国家政局不够稳定、项目准备能力不足、市场营商环境还不够理想等种种原因被搁置。如收费高速公路、机场、港口等项目。可以通过加强项目所在国相关领域的公共部门和民营部门的能力建设、改善营商环境、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运营模式等措施,吸引民营部门资金进入。第二类,是一些具有很强的外部效应和社会经济效益的,但仍然需要政府在先期投入或者在经营上给予相当的财政支持的基础设施。一般而言,这样的项目虽然具有一定的运营收入,但其项目本身并不能产生很高的回报和足够的现金流,且往往因涉及民生,存在政府对于价格的管控,导致收入不足以覆盖项目建设和运营维护成本。如一些供电、供水和污水处理等项目。对于这样的项目,应该考虑帮助所在国设计高效合理的公共资金投入机制,通过股权投入、担保、贴息等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和引导作用。第三类,是主要由政府负担的民生类社会服务公共产品。
在“一带一路”沿线不少国家目前财政都比较困难的背景下,应注重量体裁衣,帮助项目所在国政府拓宽融资渠道、优化债务结构、妥善管控相关项目所形成的主权债务风险,使这些国家的债务具有可持续性,避免新的债务危机。
祝宪表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任重而道远,沿线国家政府甚至包括民营部门的债务可持续性,确实是一个战略能否成功落地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在金融产品和工具上开展创新,既能扩大资金有效供给,又能有效管控风险,同时能充分发挥项目所在地国家政府的主观能动性,成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融资的重中之重。在这方面,各种政治和信用风险担保、PPP等工具都是有益的尝试。
祝宪讲道,开发性金融可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他表示,要想打通“一带一路”沿线基础设施的融资瓶颈,需要行之有效的融资机制和平台,在明晰政府责、权、利边界的前提下,充分动员民营部门资金和市场资金积极参与。在这方面,多边和国别开发性金融机构拥有丰富的经验,也能够提供长期优惠资金,并可以对民营部门和市场化金融机构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在实践中作出更大的贡献。他表示,在长期的开发金融实践中,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通过将国际开发金融的成功经验和自身发展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
为补齐现有多边金融机构的短板、促进全球金融治理改革、弥补全球基础设施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融资缺口,新开发银行和亚投行先后应运而生。英国作为首个加入亚投行的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在亚投行的筹建和运营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新开发银行作为金砖五国发起建立的一家多边开发金融机构,其使命就是要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致力于缓解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面临的瓶颈制约,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加快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为全球经济加快复苏提供新动力。
祝宪表示,新开发银行在充分吸取现有多边金融机构多年运营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为了适应全球开发性金融机构所遇到的新问题和新需求,探讨了新的发展理念,从而争取能够更为有效地践行自身承担的发展使命。第一,着重解决如何有效发展的问题。从为全球发展作出贡献的使命来讲,新开发银行和现有的多边开发银行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仍然以发展为中心,聚焦基础设施和可持续发展。新开发银行希望通过有差别的实践,解决各成员国所面临的实际问题,通过发展理念和实践创新增强多边开发金融机构的整体效益。第二,作为多边开发金融体系的新成员,新开发银行的优势是可以站在已经成立多年的多边开发金融机构的肩上,打造二十一世纪的新型多边开发银行,坚持以客户为导向,降低交易成本,缩短项目准备时间,注重成员国根本利益、示范效应和财务效益,不断创新有竞争力的产品和优质服务。同时,新开发银行的使命之一,是推动南南合作,通过平等互利的合作方式,打破国际官方援助机构传统上“施”与“受”的区分,帮助推动各国经济结构调整,更好融入全球价值链。
最后,祝宪表示,在全球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条件下,新开发银行希望通过资金支持、能力建设、经验分享等方式推动广大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科技进步和创新,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虽然目前新开发银行成员国只有金砖五国,但将在适当的时候吸收新的成员国,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的广大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希望他们能够成为新开发银行大家庭的一部分。作为国际经济舞台的新生力量,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代表的广大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参与国际事务重要的力量。相信包括新开发银行在内的国际开发性金融机构,都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推动新型全球化和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改革贡献自己的力量。
圆桌环节
圆桌论坛现场
英国政府一带一路特使范智廉认为,“一带一路”的进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也面临不同的噪音,比如贸易保护主义等。在全球化的视角下,机会和挑战是共存的,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城市化进程导致了人口膨胀、全球资源稀缺,同时也面临着气候变化和人口老化的巨大挑战;因此我们需要寻找方式更好的利用资源,加快基建方面的投资。在过去五年中,”一带一路“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广阔,更好地帮助我们应对这些大趋势,它不仅能帮助增加中国出口产能,而且推动国家间的连通。长期以来伦敦积累了足够的经验,我们愿意分享伦敦的经验来推动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并且吸引更多的资金支持“一带一路”的建设,例如将基建打造成大类资产,成为一个可放心的投资资产。中英双方可以在多方领域开展合作,例如法律,包括争端解决、合同、仲裁,共同打造一个良好的法律框架,让大部分投资人能够接受,增强诚信管理、项目管理、运营管理;同时在“一带一路”项目中有很多承包商和运营商,因此,风险管理也尤为重要。扩大开展合作类型,增加合作区域及合作时间,能更好地吸引充足的投资资金。
范智廉还表示,合作将提供更多的市场流动性,尤其是在债券和证券产品方面,上海和伦敦的沪伦通及沪港通、深港通这样的产品为债券和证券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流动性。沪伦通的实施,得到了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政府相关当局、英格兰银行等对人民币离岸市场工作的支持;如今众多中国的银行在英国开设分行,这些都推动了中英间的金融合作与发展。在“一带一路”的合作下,基于中国人民银行和英格兰银行关于绿色债券标准提供的模板,我们定义了绿色债券并确定了标准,方便绿色债券的交易。英国脱欧后,将重新考虑自己和世界所有国家的关系,在接下来几年中,英国将努力需求更多途径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合作,并与中国进行更多的合作;同时也期盼中英双方充分利用这个机会,不仅在“一带一路”方面进行合作,而且更加加强在其他各个领域的共赢。
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副行长、首席运营官祝宪表示,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和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些杂音,中国作为倡议的领导者,有足够的胸怀包容并听取不同的意见;“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增强了国家间的利益机会共享,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回顾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成功地从封闭向一个开放的经济体过度,使我国融入全球产业链,如果这些经验可以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更好地突显自身优势,发挥自身潜力,增强国家经济实力,从而使人民改善生活,增强全球化的信心。
国家经济的发展不能好高骛远,要一步一步做,如果每一个国家能够找到自身的关键瓶颈,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等,得到更好的支持,也提高了“一带一路”的信心。尤其是英国在金融上具有相当的优势,如何在融资、项目管理、风险控制方面提供专业知识,同时能够从金融市场、筹资、融资角度发挥作用,这将是一个非常具有潜在意义的机会。
主持人: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院长助理、上海市支付清算协会副秘书长 刘功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