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由中国-中东欧基金、世福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投资共赢、和合前行”投资论坛暨中东欧经济研究报告发布仪式在香港举行。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中国-中东欧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世福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原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中东欧经济研究所理事长姜建清,中国外交部驻香港特派员公署特派员谢锋,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副主任仇鸿,香港特别行政区财政司司长陈茂波,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以及入境处的有关负责人、中东欧国家驻香港领事等参加论坛。

此次论坛发布的《中东欧经济研究报告2017》是中东欧经济研究所重要的年度成果。该书囊括了中东欧16国政治、贸易、投资、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金融等多个领域,以期客观地、全面地向中国读者引介中东欧16国在上述领域的发展概况。该书综合了国内外多家权威机构发布的近两年的统计数据和分析报告,并结合当下学术界对“一带一路”以及“16+1合作”各项研究成果,为读者呈现了中东欧地区国家经济发展、中国-中东欧合作的多维视角。《中东欧经济研究报告2017》于2018年5月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在全国统一发行。

2017年11月,第六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行。这次会晤恰逢“16+1合作”启动五周年。五年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内容不断丰富。一大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金融合作等重大项目稳步推进并陆续建成。尽管如此,还应看到,“16+1合作”的推进仍然任重道远。首先,“16+1合作”规划涉及资金巨大、国家众多。其次,“16+1合作”虽然是以经济作为主体,但是背后需要政治、外交、法律、文化等支持。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中东欧16国地区各国的政治、产业、贸易、投资、金融以及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对中国与中东欧16国在上述各领域的合作进行梳理和总结。
截止目前,中国学术界针对中东欧16国经济发展,尤其是中国与中东欧地区双边关系发展的研究文献数量不少[1]。此外,还有一部分文献是侧重于中国与中东欧地区经贸、投资、人文合作等领域的专项研究。但是,当前国内外还没有一本专著系统地介绍中东欧16国的政治、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概况,同时详细讨论中国与这16个国家以及欧洲主要发达国家在上述领域合作的近况。在此背景下,中国-中东欧基金、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中东欧经济研究所联合推出了《中东欧经济研究报告2017》。
与同领域的其他研究专著相比,《中东欧经济研究报告2017》有以下3个特点:
1. 首次进行了分组类比分析,深度剖析中东欧16国。由于16国经济发展差异较大、身份各异,有的是欧盟成员国,有的是欧盟候选国,并且在欧盟候选国中各自的入盟进展不一,因此该书将这16个国家分为中东欧—欧盟(CEE—EU)和中东欧—非欧盟(CEE—non—EU)两大区域。按照地理和历史再将中东欧-欧盟(CEE-EU)的11个国家细分为三个次区域:波兰、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组成的维谢格拉德四国集团(Visegrad Four,简写V4)[2];爱沙尼亚、立陶宛和拉脱维亚组成的波罗的海三国集团(Baltic States)[3];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组成的东南欧四国。中东欧—非欧盟地区,即西巴尔干[4] 五国则包括塞尔维亚、波黑、马其顿、阿尔巴尼亚和黑山。以此分组为基础,我们全景式展现了中东欧16国在政治、经济、产业、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层面的信息,精准地分析他们的共性和个性,为各行业提供了前瞻性、全局性的战略资源,可供“一带一路”、“16+1合作”相关各方参考。
2. 首次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纵观大欧洲,客观、全面定位中东欧16国。中东欧16国中有11国是欧盟成员国,他们与欧盟核心15国有着紧密的经贸往来和投资合作,因此在分析中国—中东欧“16+1合作”模式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动力时,有必要将中国—中东欧与中国—欧盟发达地区国家在贸易、投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和物流互联各领域的合作现状进行比较,从而更加客观地了解中东欧国家在欧洲所处状况,为推动“16+1合作”提供了清晰的、全局性的思路。
3. 该书参考资料详实、数据权威、全面覆盖中东欧16国。中东欧16国中有一部分国家是经济规模较大的欧盟成员国,例如波兰、捷克、罗马尼亚、匈牙利等。无论是本国统计局、欧盟统计局,还是欧洲其他研究机构对上述国家都会定期发布系统、全面的研究报告。而另有一部分则是规模相对较小、受关注较少的国家,例如西巴尔干半岛五国。因此,该书通过国内外的各大权威机构进行资料和数据的收集,力求全面、准确地向国内读者介绍中东欧16国的发展概况。这些主要渠道包括世界银行(Worldbank)、世界贸易组织(WTO)、欧盟统计局(Eurostat)、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欧洲投资银行(EIB)、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维也纳国际经济比较研究所(wiiw)、中国商务部、外交部、海关总署和国家统计局等。
最后我们要向支持这项课题研究及其成果发布的所有领导、专家和机构表示感谢。这份报告得以顺利完成,尤其要感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中国-中东欧基金的大力支持。在出版过程中,我们也得到了中国金融出版社的鼎力相助。《中东欧经济研究报告2017》即将问世,由于时间仓促及能力所限,其中一些研究还较为肤浅,疏漏之处在所难免,在此,恳请有关专家、读者批评指正为盼。
[1] 例如《中国-中东欧国家(16+1)合作五年成就报告:2012~2017年》。该书于2018年3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从“16+1合作”如何推进中国和中东欧16国双边关系的发展,“16+1合作”如何推进次区域合作,“16+1合作”如何推动中欧关系,“16+1合作”如何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几个方面系统总结了过去五年“16+1合作”取得的进展与成就,从智库研究的视角分别从以上角度描述所取得的成就。《从“16+1”到“一带一路”:合作•发展•共赢-中国社会科学论坛•第三届中国—中东欧论坛论文集》。该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2018年2月出版。该书汇集了参加中国社会科学论坛·第三届中国—中东欧论坛的各位专家学者的论文,全面地呈现了中国、中东欧国家、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家学者对“16+1合作”和“一带一路”的看法与观点,以期对“16+1合作”与“一带一路”建设作出贡献。
[2] 维谢格拉德四国集团成立于1991年,是由波兰、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组成的政治及文化合作组织,以匈牙利城市维谢格拉德命名,是欧洲重要的次区域组织,在欧洲的经济和政治地位不可忽视,并同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组织建立了多种级别和形式的对话合作机制。
[3] 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国,因其地理和历史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故在国际上经常将其一起称呼。为了加强经济、防务、能源、教育以及对外政策等领域的合作进程,波罗的海三国建立了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部长级定期会晤机制,在重大外交活动中采取统一行动,互为最主要的贸易伙伴。
[4] “西巴尔干”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地缘政治的名词,由欧盟于1998年10月首次提出,具体包括当时巴尔干半岛西部的波黑、马其顿、塞尔维亚、黑山、阿尔巴尼亚和克罗地亚。欧盟各机构把阿尔巴尼亚和不包括斯洛文尼亚的前南斯拉夫地区称为“西巴尔干”。如今,“西巴尔干”带有更多政治意义,而非单纯的地理意义,一般泛指欧洲东南部没有加入欧盟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