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作为第十届陆家嘴论坛的场外活动之一,上海金融大讲堂暨第108期中欧陆家嘴金融家沙龙举行。本期活动由中共上海市金融工作委员会、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主办,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承办。
沙龙现场
活动主题是“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成标准”,特邀英国Z/Yen集团负责人Mark Yeandle,上海市政府参事、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教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蓝皮书》主编吴大器做主题分享。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副行长裴奕根,普华永道中国资深经济学家赵广彬,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研究员于卫国等参与圆桌研讨。活动由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院长助理刘功润主持。
由英国Z/Yen公司编制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是全球最具权威的评估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指标。2007年开始,该指数开始对全球46个金融中心进行评价,着重关注各金融中心的市场灵活度、适应性以及发展潜力等方面。上海是全球金融要素市场最齐备的城市之一,到2020年,上海将基本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按照国际金融中心的建成标准,上海应该更加开放、更具辐射力和影响力,应该不断创新、更具活力。那么,从全球金融中心指数的视角看,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标准应该有哪些?哪些方面已经具有优势?哪些方面还需要在接下来的时间实现突破?
英国Z/Yen集团负责人Mark Yeandle发表主旨演讲
英国Z/Yen集团负责人Mark Yeandle首先为大家解读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他表示,今年3月推出了第23期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有96个金融中心加入到指数之中,包括各大洲的城市。金融指数怎么编制呢?其实有两个信源,第一个就是在线的调查问卷,拿第23期的全球指数来说,获得了基于2340位的受访者的28599份评估。问卷的调查者来自于世界各地,来源非常广泛。来自不同的行业背景,包括像银行、金融、保险、投资等等不同的行业背景。
Mark Yeandle表示,上海是在世界排名之中位居第六位。15年前我们推出第一期指数的时候,上海当时是在25位,上海现在已经是全球核心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了。北京排在第11位。同时可以看到亚太地区的金融中心城市数量在不断增加。
Mark还为大家介绍了西欧地区的情况,主要的金融中心包括伦敦、苏黎世、法兰克福、巴黎、日内瓦、汉堡等等,巴黎排名有点靠后。他认为,伦敦这个金融中心的地位太稳固了。从北美来看,最有意思的就是多伦多,排第7。蒙特利尔是第3位,温哥华第15位,加拿大的头四个都是在北美大概排10名、12名左右的位置。加拿大作为一个国家,不能说是最好的一个国家,但是毫无疑问在金融服务这块是最强的,政治稳定,有非常合理的管制。总的说来它的商务和法律环境都不错。而从东欧来看,所有东欧的金融中心基本都掉了,只有一两个排名在上升,大部分城市的排名遭遇了非常大的下滑。
Mark Yeandle进一步表示,我们看金融中心的时候一般会考虑五个关键的竞争要素领域,目前最重要的是商务环境,包括政治稳定性、法治、机构效率、管制环境,以及整体的宏观环境。第二,人力资源是否有技能的劳动力,劳动力市场是否灵活,教育和人才发展做的怎么样,这也是至关重要的要素。第三,是基础设施。第四,是金融行业本身的发展如何,行业聚集的深度、广度、资本可得性、市场的流动性等。第五,城市品牌和吸引力。金融人士一般说来是流动性很大的,不光是金融服务,各个方面的创新都很重要,比如互联网金融上海这方面做的非常好。
Mark Yeandle认为,除了给这些中心评分之外,也会做一些肖像规划,是用数学方法做出来,而非主观的看法。商务环境是大家关注的问题,腐败法治现在是谈的比较多的问题,还有就是保护主义和国际贸易障碍。人力资源,语言技能仍然至关重要。亚洲现在越来越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对于金融中心来说,声誉很重要,需要更多的宣传自己,好声誉可以更加的具有竞争力。
最后,Mark Yeandle认为,金融中心要和其他的金融中心合作,这不是一个零和游戏。除此之外,国际金融中心要目标长远,加大透明度,致力于打造国际标准,还要有技能的专长水平,宣传也非常重要。当然,要想搞国际金融中心没有国际人才肯定不行的,必须要有国际人才、国际组织才能建国际金融中心。
上海市政府参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蓝皮书》主编吴大器发表主旨演讲
上海市政府参事、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教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蓝皮书》主编吴大器主要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蓝皮书》编写的角度,从四个视角谈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看法。
第一个视角,国际视野。我们立足高原,志在高峰。我们从2009年开始觉得光是实时记录不能对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起到比较好的作用,所以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一个三个模块式的蓝皮书结构,第一个模块还是年鉴,第二模块是一个特定年度,假设2012年,这个特定年度我们对上海金融对哪些问题特别关注进行专项研究,第三个模块就是上诲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开放咨询平台上的建言献策篇。
我们的研究为上海的国际视野提供了相应理论支撑。第一,高标准起步,2020年左右上海要基本建成与我国国际地位、人民币的国际影响相匹配的亚太地区国际金融中心之一。第二,叫阶段式推进。建设规划明确上海建国际金融中心是叫三步走战略,这三步走战略就是五年打基础,十年建框架,二十年基本建成。第三,宽口径跨越。我们蓝皮书每年都有两到三个专项研究。我们看一下我们蓝皮书2012年和2013年专项研究当中,我们可以得出,上海金融较好的实施了上海国际化大都市战略,形成了宽口径跨越的系统集成。我们系统梳理金融业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国际经验,概括了上海的实践,叫政府引导、市场开放、法律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第一个转变发展方式,第二调整产业结构,第三服务实体经济。第四,双高型发展。没有高原是不可能有高峰的,高峰都是在高原的基础上上去的,所以我们循序渐进做的非常清楚。十年蓝皮书的观察和梳理可以得出,上海金融在这么一个阶段当中的发展特征,就是追求双高发展,也就是上海努力立足国际金融中心的高原,努力攀登国际金融中心第一方阵的高峰,而且始终不渝持续向前。
第二个视角,国际对标、市场为基、要素拓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国家战略,上海怎么样以责任和使命对标好国家对金融的方向性的要求,是很重要的。我们在十年编写过程当中,感觉上海在争当排头兵、先行者的姿态上一直在努力的优化性,优化建设过程当中的导向。所以主要特色的支撑就是市场为基,要素拓展。我们在2015年蓝皮书专项研究当中,是对全球科创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战略进行了上海实践的梳理。通过大量的调研,我们确立了以双轮驱动作为主线,对照上海的应用探索,特别是把上海的探索和伦敦,和纽约,相应的经验,进行比较和借鉴。
其次,陆家嘴集聚。陆家嘴是上海金融的品牌象征。在2010年蓝皮书专项当中我们也开始对国际金融中心的排名开始进行比较研究,主要把上海的数字拿出来,这里面一个就是金融市场一级指标,第二个是成长发展,第三个是产业支撑,第四个是服务水平,第五个是综合环境,这是叫一级指标,一级指标下面有若干个二级指标。我们有意识选取2010年、2013年和2015年上海的这五个一级指标的数据进行了一个对比。我可以报告一下我们对比的结果,就是说上海在世界排名比较当中,从第一个指标叫金融市场指标来看,基本上稳定在全球的第六和第七位,就2010年、2013年、2015年都是在世界第六、第七位。在成长发展指标上,三次统计都在世界第一,我们成长发展的势头是比较好的。产业发展指数稳定在第六和第七位,但是服务水平和综合环境有比较大的变化,服务水平和综合环境指标从2010年基本上是全世界的15名以后,到2013年就稳定在13名,世界的第13名,比较高兴的是2013年已经提高到第6名,所以从这三级跳远,我们也觉得更加增加了上海三步走目标可以实现的信心。陆家嘴集聚一定程度上上海金融对标国家战略的核心体现。
第三个点,点面型布局。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它是有一个系统分布,我觉得目前已经比较好的形成了点面型布局的形态,我们在2014年专项研究当中,构建了一个联动共生应用模型,描述了上海金融星罗棋布,功能全面的发展格局。
第四个点,要素化拓展。近十年来金融要素陆续集聚上海,已经成为全球金融要素门类齐全的城市之一,而且要素化拓展已经形成了全球系统的态势。我们的蓝皮书在2011年和2012年后研究了一个东西,一块是上海服务外包业的现状和全球服务外包发展的趋势;在2016年的蓝皮书关注了一个叫金融中心和资产证券化的融合,这个我们就着重对上海现代资产证券化、企业资产证券化、保险资产证券化还有金融资产证券化的国际经验和上海探索,进行了一些梳理,形成了一个上海特色实践的总结。
第三个视角,上海责任、战略联动、安全廉洁。从四个点做展开。第一个是排头兵先行。2013年的蓝皮书我们就是专门研究一个叫金融中心在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当中的地位。第二,使命型联动。我们在研究当中发现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绝不是一次孤立的单兵突进,是融合于上海承担的国家责任使命体系中间的联动共生和系统集成。2014年蓝皮书专项当中我们选择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和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这三项国家战略的关联研究,这种使命型的国家战略在上海推进存在着联动共生的必然逻辑。
第三,保安全廉洁。这十几年来上海金融始终把防范金融风险和金融安全作为基础责任,把金融反腐倡廉作为重要责任,我们在2011年蓝皮书专项研究当中是金融反腐倡廉。我们系统梳理和总结了上海金融中心建设当中的保安全廉洁的相应认识和经验做法。
第四,高质量成长。通过上海金融排头兵先行的若干次系统探索,通过使命型联动的系统集成,特别是保安全廉洁的广泛性风控,制度加科技的源头,防腐体系举措。有人说上海责任体现在上海金融中心建设正在按照国家总体部署,保质保量实现相应的目标,成为金融面向开放的世界,服务全国需要的基础窗口。
第四个视角,讲未来。我们的主题是2020年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还有多远。从未来攻坚的视角,如果用八个字概括的话,就是“扩大开放,护航成长”。
第一,引外资弄潮。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博鳌论坛上宣布我国包括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已经非常清楚。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桥头堡的上海同样应该是金融业对外开放的高峰和潮头,所以要紧抓机遇。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和加大资本市场开放的举措上,要有大手笔。
第二,重国际定价。未来几年上海应该把提升国际金融影响力和话语权作为重中之重,我们参与国际定价上有所作为,已经展示了很好的势头,比方以人民币计价的我国首个境内外投资者同台交易的金融产品原油期货今年已经上市。2017年4月,迪拜黄金和商品交易所正式上线,以人民币计价的上海期货产品,中国黄金市场正向国际黄金交易枢纽大步向前。2018年5月份,全国人大做出在上海设立金融法院的决定,这是进一步加强上海金融法治化、规范化国际化,向国际金融高水平生态环境靠拢的重要举措。
第三,筑风险底线。央行的潘行长在陆家嘴论坛提到了,一个要建设防范国际金融市场风险传染的制度屏障,这是央行领导第一次提出,这值得重视。第二,考虑建立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和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的监管框架。中央提出的防范金融风险作为三个主要工作之一,一定要有充分的认识。2018年这一定是个重中之重。
第四,护“长、长、路、带”。这意思是为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战略护航。我们上海金融在未来三年当中应该围绕国家战略做事情,要主动服务好国家三大战略,第一个战略叫长三角一体化。第二个是长江经济带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上海是龙头,金融中心理应为长江经济带沿线十余个省市提供辐射、连接、融通的服务。第三个是一带一路战略。上海做好为“长、长、路、带”这三个国家战略的金融保驾护航的责任,也就为中国扩大开放贡献了含金量比较高的干货。
最后,吴大器表示,十年蓝皮书的整体设计和负责,让我对2020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成充满信心和期待,未来三年的攻坚之路需要上海金融更加努力。应勇市长做了概括,他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成现在进入最后冲刺阶段,要努力在四个方面再下工夫,一要探索金融改革开放的上海经验。二要扩大金融市场体系的上海影响。第三,要打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上海品牌。第四,要形成金融生态环境的上海范本。我们相信扩大开放服务内需,我们的目标是有希望的,因为我们能在众人划桨当中达到胜利的彼岸,因为轻舟正过万重山。
圆桌研讨
接下来的圆桌环节以“上海离真正建成卓越的金融中心到底有多远”为题,由英国Z/Yen集团负责人Mark Yeandle、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副行长裴奕根、普华永道中国资深经济学家赵广彬,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研究员于卫国共同探讨。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研究员于卫国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研究员于卫国表示,“国际金融中心”重点是“国际”两个字,第一,意味着有相当数量的外资机构和海外投资者;第二,意味着形成的交易定价权在周边和国际上要有一定的影响力。
他认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第一就是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关键,首先我们要开放资本账户、允许人民币的自由交易,同时要做好财产保障制度,保证外资的增值能力。接着就是保证资本灵活性和流动性,优化审批流程并且要提高监管的透明度和可预期性。
普华永道中国资深经济学家赵广彬
普华永道中国资深经济学家赵广彬认为,上海过去十年甚至二十年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金融中心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要全面建成国际金融中心还需要在公共交通、金融国际化、人才政策上进行改进。
首先公共交通问题,他谈到公共交通跟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相关性很大,上海的交通拥堵问题比较严重,并且公共交通的舒适程度不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上海的城市吸引力。因为出行交通是人们每天需要经历的,而这也是跟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是息息相关的。改善交通,让出行舒适快捷,是特别重要的。
接着他提到金融国际化,比如人民币国际化、股票市场国际化、债券市场国际化,他认为可以把资本市场跟证券市场开放给一带一路国家进行试水,当我国把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变成了国际股票市场、国际债券市场的话,才是真正的成为了国际金融中心。现在国内已经有金融国际化的趋势在,所以在金融业的开放上,上海应该起一个排头兵的作用。
最后他谈到人才政策,上海需要吸引全球的顶尖人才,首先应该提高英语普及率,另外在人才政策上应当有更大的开放力度,让他们愿意移民到中国来。
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副行长裴奕根
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副行长裴奕根在圆桌环节表示,谈到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等于是广度和深度的问题。从金融概念上讲,上海的广度是对内辐射长江三角洲和海岸线,对外辐射是一带一路和人民币国际化。深度就是多层次综合发展的市场,这无外乎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机构全方位对外开放,第二个层面是金融工具丰富,第三个层面是市场对外开放。
他提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必须放在大环境、新时代来思考,现在的政策是上海要建立和人民币国际化、中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
他认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需要在提高金融市场活力、降低运营成本、加强人才引进、提高信息传播速度与质量、提高监管效率和透明度等方面继续提高。
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他认为应当从提高金融产品质量、吸引总部经济两方面来进行,这两点对人民币的国际化有着重要作用。一旦越来越多的企业把地区总部迁入上海,金融机构便会围绕总部展开金融服务,使得金融工具得到大幅优化,随后以人民币定价、交易、结算,引领拓展这些金融工具来发展金融市场。
他表示,一些国内的金融机构拥有最多的人民币和来源渠道,所以这些机构应该有远见和愿景。上海既然要推广人民币国际化,就需要令具有国际性的国内金融机构在此诞生、聚集和推广。
最后,他认为科学技术对金融的影响是有颠覆性的,而现在的技术比如人工智能、区块链、云技术、大数据等很多是去中心化的技术,金融中心又是资金集聚地。在这种情况下,上海是要去开创性做金融中心,还是要走传统的路径,或是要在金融与科技方面进行一个叠加,是要有一些有前瞻性或者颠覆性的想法的。
英国Z/Yen集团负责人Mark Yeandle
英国Z/Yen集团负责人Mark Yeandle在圆桌环节,对“上海和东京来比,现在上海应该要更加注意的事情是什么”进行了回答。
他认为东京在国际化方面做得确实不够好,如果不能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城市,肯定难以吸引大型机构和有影响力的人才。要成为国际化的城市,应当建设总部经济,不仅仅是全球的总部,也包括亚洲区域的总部。
他认为跟上海相比,其实有很多生活成本比较低的城市选择,所以上海应该吸引那些真正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如果这些人选择上海,那么上海需要拥有一个良好舒适工作的环境,而且纽约、伦敦、香港他们的生活成本都非常高,对人才的吸引与生活成本关系不大。
他表示在未来上海超越东京是完全有可能的,人力资本方面当前看来,东京因为它的整体声誉,能够吸引更多资深人才。上海确实是需要花时间来提高声誉,虽然不可能一蹴而就,因为改变人们的认知需要时间,但完全有理由相信未来上海可能会超越东京。
主持人: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院长助理 刘功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