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中国-中东欧基金董事长、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工商银行原董事长姜建清教授出席由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主办、每日经济新闻协办的“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行业发展高峰论坛”。
以下内容为姜院长的发言内容: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参加安泰管理学院举办的行业论坛。我非常赞同陈院长关于商学院行业研究的观点,“纵横交错健康发展、穷理与务实平衡共进”,既要对理论有深入的了解,又要成为行业的专家,对行业发展的规律要有洞见。目前,我在中欧商学院担任教授,给学生讲授《当代商业银行管理理论与实践》,对金融业,尤其银行专业的教学深有体会。当前高校的课程设置中,普遍照搬国外金融学科教学内容,教学中往往理论与实践脱离、教学与案例脱节,缺乏新内容和新实践,对新兴市场国家包括中国的金融及银行学科建设力量明显不足。尽管通过外聘业内专家教学,期望弥补短板,然而又存在教学内容的碎片化,偏重于政策解读或实务操作。中国银行业体系庞大复杂,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员工总数409万人,总资产规模超过250万亿人民币,皆为世界之最。管理的复杂性可见一斑。银行经营业务繁杂,从表内到表外、从本币到外币、从国内到国外,每天银行业办理数10亿笔业务,涉及成千上万业务品种,业务范围从传统存贷汇业务,至金融交易、衍生产品等多领域。银行业作为经营货币、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关系着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邓小平曾指出,“银行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最经典的定义。中国是银行业主导型的金融体制,银行业在中国金融体系中许多指标都占比80%以上,但对应的微观金融学科的建设却呈现二八效应,甚至不到20%的教学内容放在了这一学科。同时必须加速直接金融的发展,都面临大量理论和现实问题需要解决。
作为在从业40年的金融老兵,结合这次论坛主题,我在这里分享几点看法。
一、见证中国改革开放40年辉煌成就背后的金融变迁与力量
今年恰逢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40年的改革开放,使得全世界人口最多、贫困人口也最多的国家,励精图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不仅对中国,而且在世界人类历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40年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离不开中国金融的改革发展,中国金融业的繁荣稳定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和保障。40年来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实际增长12.2%,高出服务业年均实际增速1.7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从1978年的2.1%提高到2017年的7.9%。GDP从1978年的3624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82.7万亿,增长了227倍;财政收入从1978年的1132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7.26万亿,增长了151倍;外汇储备从1978年的1.67亿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3.14万亿美元,增长了1.88万倍。人民币存款从1978年的1155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64.1万亿元,增长了1420倍。信贷增长也是巨大的。1978年,人民币各项贷款1890亿元,至2017年达到120.1万亿元,增长了634倍。某种意义上,没有金融业的改革发展,就没有中国经济和各行各业取得的成就。
从1979年开始,在邓小平“要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的指引下,中国银行业开始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上个世纪末,中国的银行业被称为“技术上已经破产”,通过改革转型发展,浴火重生,如今中国银行业规模、效益与质量,金融市场广度与深度,金融监管体系、市场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至2017年底,中国银行业法人机构数超4300家,从业人员409余万人;总资产超过了250万亿人民币,居全球第一位,盈利水平(ROA约为0.92%,ROE约为12.56%)及资本质量(NPL约为1.74%,拨备率约为181.42%)都居于全球可比同业前列。英国《银行家》全球银行1000强榜单中,中国有126家银行入榜,按一级资本排名的前十大银行中,中国四家大型商业银行名列前茅。同时中国股票市场的总市值居全球第二位,债券市场的市值居全球第三位,保险业按保费收入居全球第二位。总结40年来中国金融业改革的宝贵经验和成果,主要有四点经验体会: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果断决策和全力推动是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取得成功的基本前提和保障。
二是金融改革发展与经济的改革发展共命运。40年来,正是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催生了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壮大。而国有银行财务重组和转型战略成效,更是建立在中国经济强劲增长的基础上。2002年至2011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GDP年均增速10.7%,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10年,而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把握住这一段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期,为国有银行股改上市和治理结构的市场化再造营造了宽松而有利的宏观环境。
三是创新和开放是金融改革的根本经验。40年来金融改革、开放和创新贯穿于全过程。八十年代银行与财政分家,改由银行承担建设资金主渠道作用,之后多元金融体系的建立,解决了经济建设资金从哪里来的难题。九十年代金融法制化、市场化的推进,第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全面推进系列性改革,保证了金融宏观稳定,着手解决企业和金融双重软约束难题。2000年后,推进了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创新运用了中央银行和国家资产负债表,成功处理了国有银行转型过程中形成的巨额不良资产,完善了公司治理和风险控制。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中国金融改革实践将成为我国金融史乃至世界金融史上的经典案例。
四是市场化机制的构建贯穿于金融改革整个过程。加强市场约束和风险内控,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解决“软约束”陋习,提升效率效益,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同时加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建立强有力的监管体制,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改革后的金融体系成功经历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考验,并籍此提升了中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在走过40年金融改革开放道路、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迈入了发展的新时期和新阶段。从理论到实践方面,总结和研究四十年来金融行业改革开放的经验与教训,对于构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推动金融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前期,在中国五家大型商业银行的支持下,我牵头撰写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中国国有银行股改史》一书,回顾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上个世纪末以来中国国有银行股改的过程,将于明年年初出版,对中国金融业改革开放的历史进行了初步研究。
二、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金融业的演变
今年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十周年。十年来,全球经济和金融结构不平衡依然没有改变,并且面临许多新问题与新挑战。今年以来全球呈现出政治经济走势的高不确定性、地缘政治的高冲突风险、金融市场的高波动性。美国单边主义挑起了贸易冲突,严重影响了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
十年来,曾被指责为全球金融危机根源的问题依然严重。为救助危机导致了全球流动性的泛滥,债务杠杆居高不下。2018年首季全球债务已攀升至247万亿美元新高,占全球GDP比重上升到了318%,远超出150%警戒线水平,其中非金融机构债务升至186万亿美元。金融业“大而不能倒”逆势而行,全球主要经济体前五大银行的市场占比齐刷刷地提高到50%甚至90%以上,只有中国在逆向而行。影子银行虽然结构变化,但增势未减,保守定义的影子银行规模从2010年的28万亿增加到目前的45万亿美元,控制了全世界13%的金融资产。十年来,金融业面临数据信息技术变革的新周期。金融科技借助技术优势构筑场景,持续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和提升效率。改变了金融交易的载体、渠道和技术,打破了传统的金融行业界限和竞争格局。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格局正处于大变革的历史阶段。思维方式固化,习惯路径依赖,不适应数据信息时代生存环境的金融机构将成为竞争的失利者。
十年来,全球银行业的规模和盈利持续增长,资本充足率和资产质量也不断改善。但受经济周期、行业周期和科技周期叠加的影响,正进入到一个发展的“战略迷茫期”,新的战略方向、经营发展模式和竞争格局正在探索和尚未形成。后危机时代的市场和监管环境变化更快,对消费者权益保护、个人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管理的法规更严,对违规风险的容忍度更低,对银行战略价值定位的前瞻性要求更高,对投入产出效率的能力要求更强,对银行履行社会责任、服务普惠金融的期盼更多。中国银行业在经历了改制上市后“黄金十年期”的快速发展期后,各项经营指标排列全球银行业的领先地位,但同样遇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和亟需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因此,深入研究中国银行业面临的环境变化,探寻发展规律,增强行业洞见,对推动中国银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也是国内商学院和金融从业者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三、中国金融业必须坚持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坚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
中国金融业以往的发展成就,在于始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产业发展的宗旨和方向。金融发展不能忘本,这个本就是实体经济。实体经济不能健康发展,金融经营就不会稳健发展。脱离实体产业进行盲目创新和自我循环,金融不可能行稳致远。当前金融业态、市场体系、金融工具与以往相比有了较大变化,货币传导的途径随之产生变化,市场资金 短缺不完全是总量原因也是结构扭曲造成。要通过政策规范、监管约束、市场引导,使货币投放能实现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滴灌”,同时防止过剩产能和僵尸企业的重新抬头。纠正部分金融企业脱实向虚,背离服务实体经济职能,背离金融本质创新的倾向。要努力提升金融业配置资源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尤其是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产业转移、新兴产业发展方面更要下功夫。
(二)坚持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
中国金融业以往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改革创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金融也要实现高质量的转型发展更需深化改革开放,金融改革永远在路上。通过改革创新,改变直接间接融资比例,逐步扭转以银行为主导的资源配置结构。改变杠杆率递增、资金边际效益递减状况。推进金融要素的市场化定价机制,提升资金配置效率。推进包容性金融,通过政府、财政和金融资源的紧密结合,制定扶持普惠金融和小微企业的有效制度,提高金融薄弱环节的资金可及性,走出可持续的健康发展道路。重视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推进金融机构、产品和服务创新。银行要坚持市场化导向和商业银行经营原则,走出一条资产与资本相平衡、质量与效益相兼顾、成本与效率相统筹的发展道路。加快数字化金融转型,通过产业链、价值链的解构与整合,构建专业化、网络化的金融场景,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与普惠金融发展。推进金融业双向开放,支持一带一路的合作发展,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流动。
(三)坚定不移抓好风险管理和内控管理
中国国有银行40年的改革历史中,近一半的时间在与不良资产作斗争,教训极为深刻、刻骨铭心。要清醒认识金融业的脆弱性,只有防范和化解了金融风险,保证了金融稳定,才能推进经济繁荣。当前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规模已经远超全球银行同业。我们走的是一条没有前行者可仿效的探索之路,未来所面临的困难之多、挑战之多、风险之多一点也不亚于改革开放的前40年。与庞大规模体量如影相伴的是巨大的风险管控和资本补充压力。迈入新时代后,要把握新趋势,完善现代银行的风险管理制度、方法与工具,及时识别和化解各种风险,保持资产质量稳定,确保不发生重大的系统性风险;要深化金融改革,提升资金配置效率,逐步改变高杠杆依赖的经济增长方式,逐步改变重视信贷增量、忽视存量管理的资金管理方式,实现中国金融高质量的转型发展,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新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