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中国国际金融论坛于2018年12月15日-16日在上海召开,主题为:现代金融体系构建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院长、世福资本(中国-中东欧基金)董事长、中国工商银行原董事长姜建清出席并演讲。
姜建清表示人与商业的关系迈入到了“场景革命”,供给、需求方便地通过“场景”建立连接,新场景正层出不穷地被定义,新平台不断被新需求创造,新模式不断在升级重塑。他认为,金融+科技+数据+场景的新金融将是传统金融业转型的重点方向。
一是金融科技推动了金融功能的融合创新。二是多元场景成为金融创新的整合平台。三是场景金融助力破解小微企业融资、普惠金融难题。
姜建清称,场景金融的未来发展,并不仅在于昂贵的硬件设备、复杂的算法模型和天量的数据信息,也不仅在于线下机构网点的众多,而更多依靠品牌(信任)、客户(流量和规模)、管理(风控)和信息(数据基础)方面的综合竞争优势。
他指出,要认识到场景金融的功能本质和服务本源,坚持为实体经济服务,实现金融普惠性,尊重客户体验;要高度关注场景金融下的风险新特征,平衡好收益与风险、便捷与安全、创新与合规的关系、数据利用和数据安全及个人隐私保护的关系,实现场景金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以下为演讲全文:
尊敬的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参加第十五届中国国际金融论坛。当前,以云计算、移动互联、区块链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金融科技风起云涌,金融创新呈现出蓬勃生机,进入了金融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新阶段。面对宏观经济放缓、利率市场化、金融去杠杆、金融科技发展等严峻挑战,传统金融行业的经营模式难以为继,全面转型刻不容缓。其中,基于金融+科技+数据+场景的新金融将是传统金融业转型的重点方向。下面,我谈三点意见:
一是金融科技推动了金融功能的融合创新。古老的金融业生存至今,与其持续创新改进是分不开的。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金融基本功能逐步形成和完善。当代银行理论将银行功能定义为四项,包括提供支付、资产转化、风险管理和数据处理。支付功能作为金融基础的功能,货币及金融业正由此产生,它是金融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金融作为中介机构在资金赤字者和资金盈余者之间进行调剂,发挥资产转化功能。随着资产转化功能的发展需要,风险管理和数据处理功能随之发展,四者逐渐发展成为银行业的核心功能。在金融发展的历史上,不同阶段、不同类型金融中介在履行上述功能时会有所侧重。四项功能随着社会发展也在不断演变和进化。支付功能主要沿着交换效率提升的导向开展,而资产转换、风险管理和信息处理三项功能主要沿着降低信息不对称的导向开展。近年来金融科技发展对金融产生的一个重大影响,就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基本独自进行的各项金融功能开始走向融合。
这种融合通过金融科技的介入,使得整个金融产业链上各个环节得以打通,经济金融活动中的资金流、物流和数据流得以统一。功能融合带来的金融创新,导致前所未有的金融产品、金融业态和金融平台的诞生,使金融业务诸如存款、贷款、支付结算、数据管理和风控授信有机联结。金融行业对“风险与数据”的有了新的认识,金融的边界极大地得到拓展。金融业态产生巨变,衍生出许多新业态、新场景和新平台。金融的组织架构、商业模式、市场营销、服务对象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须强调的是,金融科技虽然促进了金融功能的融合演化,但金融的本质功能没有变化。
二是多元场景成为金融创新的整合平台。商业场景是人与人、人与商品、人与外部环境等互动连接的一种方式,是金融需求实现的场所。商业场景与金融相伴而生,并不是一个新鲜的事物。如历史上产生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货币后,极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和增加了交易几率。在较长的历史时期,通常是基于金融机构为中心构建的线下商业场景,连接产销购售双方,与商业活动相关的支付结算、信贷融资、风险控制及数据处理通常彼此独立或关联不密切。金融科技开始改变这一切。
结合商业场景的金融活动,能够将经营活动的资金流、物流和数据流紧密联系一起,将产业链、供应链、销售链有机勾连一起,能够有效地判断从生产到销售、商业到金融的逻辑过程。通过数据模型有效地了解企业及个人金融行为的合理性。风控技术的进步使得金融安全性得以保障;大数据技术则为整个场景金融生态的良性运转提供关键性的技术支持,实现金融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场景能帮助金融机构实现低成本、准确地判断消费者的风险水平和消费偏好,提升消费金融用户转化的效率。互联网场景能为金融业带来了庞大且低成本的用户基础,实现线上、线下的互动。
当前,人与商业的关系迈入到了“场景革命”,供给、需求方便地通过“场景”建立连接,新场景正层出不穷地被定义,新平台不断被新需求创造,新模式不断在升级重塑。场景金融是一种生态金融。具有市场聚合和自我扩张能力。金融机构通过积极构建或介入C端的各类线上线下的消费场景,及依托优质的企业、政府等对公客户资源,积极构建连通B端、G端和C端的金融生态圈与金融场景,覆盖到衣食住行、教育医疗、艺术文化、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等诸多领域,并与支付结算、融资担保、证券保险、投资理财融为一体。随着场景金融的发展,生态圈会自我延伸扩展。据统计,2017年中国场景金融交易规模超过1.8万亿元。场景金融成为以客户为中心、优化真实体验、增强客户粘性、功能无缝整合的新型金融业态,成为融合金融属性、客户属性、社交属性、消费属性和产业属性等多维度的新型金融模式。当前各金融机构和跨界的金融科技企业都在努力将金融服务贯彻于各个场景之中。竞争已经从渠道建设竞争走向场景建立竞争,未来得优质场景者得“天下”。
三是场景金融助力破解小微企业融资、普惠金融难题。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推动普惠金融健康发展,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各方努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各家商业银行纷纷设立聚焦小微企业、“三农”、创业创新群体和脱贫攻坚等领域的普惠金融事业部。从银保监数据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从2015年一季度的21.41万亿上升至2018年8月末的32.7万亿,绝对规模持续提升,但仍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普遍存在。要有效解决这个“世界性难题”,实现小微金融的市场化、商业化的可持续发展,让经营稳定或暂时遇到困难的小微企业及时得到融资,同时又守住风险底线;让守信用、讲诚信的小微企业能够得到信用贷款,不需抵押、担保或联保得到融资;让金融企业愿意贷、敢于贷,但又不会出现大的信用风险。关键点在于解决信用领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也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治本之策。
基于信息科技应用、大数据分析应用、金融场景构建的场景金融,是破解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出路之一,通过信息流的场景化,使资金流、物流的可视与可控、透明与可靠。如针对B端的场景金融,可通过供应链金融模式及大数据技术分析,形成客户状况的全景视图,使风险控制从单客户、单品种、局部化、碎片化的管理方式,向业务关联、上下游联动、跨账户交易的数据风控方式转变。通过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场景的应用,能准确识别异常信息,有效实现资产转换、风险定价和资本配置。通过挖掘分析客户行为和交易特点,为精准营销服务提供支持,增加客户粘性。有效改善长尾客户的服务供给,推出适应小微企业小额高频、期短急迫的全线上融资。应该指出的是,任何商业机构构筑的商业场景,都不同程度存在数据不充分、数据碎片化、数据挖掘成本高、准确性低等问题,而政府在行政和公共事务中,通过税务海关、工商行政、公用事业、教育医疗、社会管理的场景,形成了大量有价值的数据资源却闲置浪费的状况。若能建立社会公共信用数据库,在一定规范下开放利用,加之各金融机构自有的信用数据,能有效提升社会信用的数据水平,对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推广普惠金融极有益处。
场景金融,归根结底是金融功能的一种融合形式。金融为本、科技为器。场景金融的未来发展,并不仅在于昂贵的硬件设备、复杂的算法模型和天量的数据信息,也不仅在于线下机构网点的众多,而更多依靠品牌(信任)、客户(流量和规模)、管理(风控)和信息(数据基础)方面的综合竞争优势。因此,要认识到场景金融的功能本质和服务本源,坚持为实体经济服务,实现金融普惠性,尊重客户体验;要高度关注场景金融下的风险新特征,平衡好收益与风险、便捷与安全、创新与合规的关系、数据利用和数据安全及个人隐私保护的关系,这样才能实现场景金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相信场景金融的春天已经来临!
谢谢大家!
来源:新浪财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