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现代服务的升级和数字化的转型是未来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战略方向,未来的空间巨大。现代服务业在全球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已经成为国家和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全球产业结构已经向服务型经济调整,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现在全球服务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平均达到60%左右,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稳定保持在70%左右。像一些国际经济金融中心城市,比如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等等,更高达80%左右,可以看到服务业在现代经济当中的主导地位。现代服务业正在朝着多元化、高端型、创新型的服务经济的模式发展,普遍呈现以金融、商业服务、科研发展等为龙头,以旅游、文旅为新型增长点的趋势。
近年来中国经济加快从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2019年中国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3.9%,比上年提高了0.6个百分点,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大行业部门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以上海为例,上海已经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在近十年来服务业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1.9%。2019年服务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例超过了72%,可以说像上海这样的城市已经迈入了世界级的服务型城市的行列。可以预计在未来十年上海服务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将会达到75%,甚至80%的比例。
数字经济为现代服务业转型发展注入新的动力,然而现代服务业的服务核心和本质属性并没有改变, 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将呈现多样化的生态。
现在大家谈的比较多的是数字化的升级,在SARS疫情期间催生了中国的电商及在线购物的发展,在这次的疫情期间虽然线上购物早已经普及,但是疫情的爆发还是激发了更多的生鲜食品的线上消费需求。这次疫情还催生了在线教育等行业的发展,或许会成为下一个风口。国内许多中小学生都开启了线上上课的模式,老师上课都成了网红直播了,在疫情过后传统的集中办公的方式我认为也会渐渐改变,尤其是5G商用的持续推进,极大解决了远程协同办公的最后一公里,无接触式的远程办公不受地理控制的限制,会成为大部分企业节省成本的刚需。如果未来我们在线上办公的系统、流程、制度、管理,包括考核更完善,上班族每日疲惫不堪的交通往返现状将会改变。当居住地和工作地之间的距离不再对人们那么形成约束,进而有可能对城市布局带来根本性的改变。这一变化会对商业地产带来什么影响,都是下一步值得研究的问题。如果这个会实现,那么人们生活和工作的质量将会产生根本性的变化,而这次疫情无意中成为了这种革命性改变的推动力。
这次为了杜绝疫情蔓延,人们自觉宅家禁足,同时又感到很难受,这是因为人类有社交的需求,不管将来数字化的经济如何发展,人们体验式的服务及消费的需求是无法改变的,这些都需要在现场感受。比如说餐饮业的服务质量,文化娱乐业中的内容,航空运输中的旅程,旅游景点的体验等等。因此这次疫情受灾最重的是服务业,疫情期间许多的体验消费无法通过线上交易的方式来替代,所以餐饮、航空、旅游、酒店、批发零售的需求出现了严重下滑,甚至有些是崩塌。许多国际著名酒店的业绩、股价和估值都严重下滑。但疫情终将过去,现代服务业会得到恢复和反弹,未来服务业的发展和转型将呈现更加多元的业态和模式,以及美好的发展前景。
与国际同业相比,中资酒店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我所在的上海目前有超过1.3万家酒店提供住宿,其中中高端的酒店,四星、五星这种标准的酒店681家,然而与国际同业的多元化、高端化以及运营管理、服务质量等等方面相比,中资的酒店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较多的是以中低端的酒店运营、物业持有为主,高档的酒店管理依赖外资品牌,海外经营网络和品牌薄弱。中国的酒店包括上海的酒店需要多措并举来提高高端的服务水平,为酒店管理业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打造中国服务的国际品牌。
从酒店管理业来看现代服务业,酒店管理业是旅游行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很强的品牌辐射力,产业链的延伸链条很长,集住宿、餐饮、娱乐、办公、会展于一体,也是对历史、人文、艺术、影视文化进行展示的平台,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有一个统计,近年来新增的劳动就业人口中每25个人中间就有一个人就职于酒店行业,所以它在吸纳就业、促进消费和消费方式转变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它的链条也带动通讯、水电、交通、食品、餐饮、商业、金融、建筑、轻工、纺织等协同发展,促进了诸多企业,包括中小企业的集聚发展,具有很大的乘数效应。
未来成功的文旅项目是值得高度重视的投资新方向
中国的经济要稳定持续增长,必须保持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在保持和优化服务业时,要在原来服务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的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等优势产业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和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级。旅游业是国际大都市的支柱产业,上下游产业链的纵向传导和基于广泛产业边界的传导性非常强,乘数效应显著。世界旅游理事会有一个统计数据,2016年世界旅游业对GDP的直接贡献水平为3.1,综合贡献水平为10.2,它的平均乘数是3.29,多数国家的旅游业贡献都是2到3.5之间,远远高于其它的服务行业,预计在未来十年依然会保持3.8%的稳定增长,细分行业也非常多。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的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的科研市场。2018年国内旅游人次达到55.4亿人次,出境游2.9亿人次,全年旅游收入5.97万亿元,对GDP的贡献达到GDP总量的11.4%。贡献是非常大的。
这些年国际旅游发展很快,大量的外国人到中国旅游。上海国际旅游2011年近900万人次,但是即使像上海,与国际著名的大都市相比,在国际旅游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当中也存在较大差距,上海是10%左右,国际上许多城市达到30%到50%,这个差距也是发展潜力所在,将来旅游业完全是大有可为,也必然会大有可为。现代服务业旅游业正在往文化和旅游两大产业融合方向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一个新的模式,是由人文旅游的资源开发出来的旅游产业,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文化旅游消费需求而产生的。据分析,中国58%的旅行者在计划旅行时,都表示更愿意把钱花在体验上,而不是物质上,旅途中的看客时光让他们感到快乐和满足,文旅市场从观光度假向文化体验游方向转变,中国消费者全面进入旅居生活的3.0时代,综合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主题、游乐等体验为主的旅游需求产生,消费者对产品的新意要求进一步提高,未来成功的文旅项目一定是文化和旅游高度整合、有机融合的,我认为这也是未来值得高度重视的投资新方向。
对抗疫病所采取的阶段性货币政策,不会引起总体性的物价上涨
自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在低利率的环境下,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全球杠杆率和债务水平越来越高了。国际金融协会有一个统计,在2019年上半年全球的债务增长7.5万亿美元,总额达到了250万亿美元,按照我们全球77亿人口来计算,我们人均的债务接近32500美金。这次新的疫情在美国爆发后,美国又推出了无限制的宽松政策,欧洲的政策也如此,全球新一轮的宽松货币政策已经不可避免。
这里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滥发的货币,在过去十几年并没有将通胀抬升。现在世界面对的主要挑战是通货紧缩,主要的经济体都呈现了经济的疲软和物价的疲软,近十年来美国的通胀率大部分时间在2%以内,欧元区的状况也大致如此。我们知道日本的安倍首相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想摆脱通货紧缩的状况,实施了超级宽松的货币政策,被称为是“直升飞机上撒钱”。原来日本已经宣布了,在2019年财政年度,日本会结束持续接近三十年的通货紧缩,通货膨胀率会达到1%以上,不过日本的财政年度是到3月份,就是上年三月到今年三月,是2019年的财政年度。不知道这一次的疫情会不会让安倍这个美好的愿望又一次破灭。
现在市场给各国中央银行带来一系列难题,比如说像我们知道的传统上中央银行密切关注的“失业率低通胀率就上升”的“菲利普斯曲线”现象,也已经失效。当今世界由于生产能力的强大,在大部分商品上,过多的货币追逐商品的现象已经不复存在,相反出现了生产过剩的现象。但是通货膨胀作为一种货币现象还是存在的,近十年来全球过度投放的货币成为了推动资产价格上涨的动力。比如说我们都看到的股市、房地产市场价格的暴涨,这些都与信用过度扩张密切相关。我们也可以看到有的时候,因为供需时间的不平衡,会在某个阶段在某些领域产生物价上涨,有些生产能力增长受到局限的商品领域,比如说农副产品,受季节性因素影响,供需变化影响,有时候也会阶段性出现这种情况。但一般而言,因为对抗疫病所采取的阶段性货币政策,不会引起总体性的物价上涨,我觉得人们不需太紧张。但是各国政府仍需高度重视信用、债务和杠杆,如果过度依赖低利率和负利率,长期的货币超发和债务的激增,不仅不会推动经济增长,反而终将引发金融危机和通货膨胀。
这次全球资本市场剧震,是典型的“流动性黑洞”现象
从跨度近百年的金融危机史来看现状。这次美股的四次熔断和全球资本市场的巨震,是典型的流动性黑洞现象。它指的是在疫情急剧变化的时候,人们极其恐慌的情况下,出现大量抛售的单边市场,流动性被瞬间吸收殆尽,好像黑洞一样。虽然金融危机的本质是流动性危机,是以流动性消失为主要特征,但是在全球百年的历史中,每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和特点都有所不同。比如2007年的金融危机是流动性过剩导致资产泡沫崩溃,很多人在说现在的状况很像1929年,因为1929年当时美国股价暴跌,市场崩溃,后来引起了世界的金融危机。1929年到1933年的时候,西方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贸易减少了三分之二,其中美国和德国受破坏程度最大,美国的进出口下降了70%左右,许多国家都纷纷采取了关税壁垒政策。像美国1930年时期,将近900种主要商品的关税平均提高了近40%,引发了全球的关税大战,贸易大战,七八十个国家纷纷采取了报复的措施。我们再具体分析一下,1929年的金融危机是典型的信用扩张,投机过热,最后危机爆发,最终市场恐慌和崩溃。
概括分析一下,这些危机,包括资本市场危机,并不像这次危机。它是由疫病这一特定的突发现象所导致的,它和过去历史上这些危机相比确实是有一定的偶发性,当时这些危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金融体系的内部积累了大量的泡沫,有太多所谓的“有毒资产”。这次动荡的根源不是来自于金融体系本身,这是一个很大的差别。但是值得警醒的是,当前世界经济并不健康,增长疲软、生产衰退、资产泡沫、财政赤字,长期的货币宽松和低迷,同时还有很多贸易摩擦、单边主义,地缘政治冲突,还有石油大战等等,这些也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很大的打击。
所以我认为在这一次的外部疫病冲击下,自身“免疫功能”不同的经济体,它的结果是不同的。我们在这里也不排除有些经济体会进“ICU”,但是不一定会发生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可能将来一些国家会进入衰退,并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复苏过来。
要防止疫病后遗症,认识到高杠杆是风险之源
此外,想提醒的是在2007年的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实施了定量宽松的政策,在这次疫病期间,全球新一轮的货币宽松又推出了。虽然当前主要是抗疫,但是在经济平复后政策能否迅速退出是需要警醒的,要防止疫病“后遗症”,要认识到高杠杆是风险之源。流动性无法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无法解决各个经济体自身存在的结构性问题,这个世界并不平稳,今后还会遇到像新冠这样的疫病和其它不可预见的突发性事件,现在各国政府手中的货币政策工具箱基本上已经见底了,而且政策边际效应也在递减,未来如何应对可能遇到的风险,如何防范过度的信用风险,如何解决定量宽松政策退出的风险,如何加强全球的协调合作,都给世界带来许多的新问题和挑战,而这种政策应对的好坏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