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GDP负增长的“靴子”悬空已久,随着官方数据的公布应声落地。国家统计局17日发布数据,初步核算,一季度GDP为206504亿元,同比下降6.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下降3.2%,第二产业下降9.6%,第三产业下降5.2%。
这是多年来中国经济首次出现GDP负增长,但并不意外。新冠肺炎疫情造成1~2月大范围经济活动停摆,虽然3月份以来经济指标纷纷回暖,总体却难以弥补经济损失。不过,3~4月份的工业生产、消费和投资数据都明显好转,新增贷款、社会融资总量以及M2同比增速均显著上升,这些积极的经济指标具有前瞻性和导向价值。
在我国疫情防控常态化有效应对的基础上,全面复工复产复市,加上政策逆周期调节持续多点发力,二季度中国经济或将整体重拾向好走势,有望实现反弹。得此判断依据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疫情未冲击经济基础盘,中国经济发展大局保持稳定;第二,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大,疫后经济将发力抢抓时间;第三,中国经济韧性强劲,长期发展向好的趋势难以改变。
疫情未冲击经济基础盘
疫情对中国经济总体形成冲击,但冲击烈度在不同产业之间具有差异,可从一季度GDP的分产业数据看出端倪。
第一产业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特别是基础农业领域实现了“逆势”增长。“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数据显示,一季度农业(种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全国主要农区气候条件总体有利,春耕春播进展顺利,冬小麦整体长势好于上年和常年。3月底,全国冬小麦一、二类苗播种面积比重达到87.2%,比上年同期增加3.5个百分点。一季度,禽蛋产量增长4.3%,牛奶产量增长4.6%,猪牛羊禽肉产量1813万吨。生猪产能持续恢复,比上年四季度末增长3.5%。
受停工、减产及订单萎缩影响,工业生产大大下降,但3月份降幅明显收窄,且基础原材料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保持了增长态势。数据显示,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1%,降幅较 1~2月份收窄12.4个百分点;环比增长32.13%,工业产出规模接近去年同期水平。工业三大门类数据中,呈现出一些亮点。天然气、无纺布、化学药品原药、原油、十种有色金属、乙烯和粗钢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自动售货机、售票机,电子元件、集成电路、城市轨道车辆、太阳能电池产量分别增长35.3%、16.2%、16.0%、13.1%和3.4%。3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8.9%,工业机器人和发电机组产量分别增长12.9%和20.0%。不难发现,我国的先进制造业、通信技术产业等高端工业在疫情冲击下,保持了“逆势”持续向好发展势头,这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种内生力量。
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明显下滑,与此同时新兴服务业增势良好。数据显示,一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而其中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2%和6.0%。受疫情冲击,1~2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下降12.2%,其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0.1%和0.7%。3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1.8%,比上月回升21.7个百分点。
随着国内疫情防控的持续好转,服务业市场信心必然随之好转。从3月份市场预期看,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6.8%,比上月回升17.1个百分点。值得一提的还在于,经此一“疫”,服务业的数字化升级被广为关注,尤其是新兴的在线服务新经济将得到长足发展。
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大
我国以经济“停摆”的代价阻隔了疫情在本土的传播。虽然一季度经济疲软,但换来了疫情有效防控条件下的全面复工复产复市,这为二季度经济生产生活的全面恢复、稳定增长垫定了重要基础。随着一季度压抑的经济活动逐步释放出来,二季度经济回升是大概率事件,但在更大的程度上依赖疫情的持续有效防控(特别是防控好海外疫情的反扑),以及政策逆周期调节的力度。
疫情发生以来,有关方面密集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为对冲疫情影响、稳定经济运行提供有力保障。从目前各方的共识看,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下一步对冲疫情影响的发力重点。
一方面,积极的财政政策对稳经济、稳就业、稳投资具有及时性的“输血”功能。通过减税降费、扩大支出支持企业、居民和部分地方政府渡过难关,发行消费券刺激消费;扩大教育支出;增加企业稳岗补贴,稳定就业;稳定投资,增加公租房和廉住房建设。
另一方面,只有当财政政策有效落地时,才能有效利用央行提供的流动性,货币政策才有进一步施展的空间。货币政策将及时跟进配合以保障流动性合理充裕并引导贷款利率下行,防止财政政策对无风险利率的抬升和对居民、企业部门信贷的挤出,降准、降息、存款基准利率调整仍然可期,长端利率也仍有下行空间。货币政策可直接有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比如,央行先后两次定向降准共释放长期资金9500亿元,引导市场利率下行,支持疫情防控物资保供、农业和企业复工复产。
据官方初步估算,各项阶段性减免政策举措预计减轻企业负担8000亿元以上。政策举措的落地,直接缓解了企业的经营压力。同时,积极的财政政策也具有一定的民生普惠功能。数据显示,1~2月份,中国卫生健康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节能环保支出分别增长22.7%、2.5%和3.4%。
政策逆周期调节的重要目的在于提振市场信心、打开市场需求。在海外疫情蔓延及其导致的不确定性风险增多的情况下,通过刺激政策打开本土“内需”市场成为重要方向,可发挥我国强大的内部腹地市场承接外需缺口,把外贸的市场尽可能地嫁接到内需市场,即通过“出口转内销”的政策供给,调动消费、投资共同促进内需反弹。内需市场是疫后经济的主战场,从长远看,通过一揽子宏观调控举措,把国内市场培育、盘活起来将是中国经济带有确定性的稳定发展之“锚”。
经济长期向好趋势不会改变
从一季度经济指标变化的性质及走势看,疫情冲击总体是可控的,反映了抗击疫情必然付出的代价,但无需放大其负面影响。虽然,疫情造成短期内中国经济增长承压,但在较好经济基础盘的支撑和政策逆周期有力对冲下,各方(包括国际方面)对于今年全年中国经济走势仍抱有信心。
二季度,中国经济步入企稳增长轨道是众望所归。随着国家及各级政府部门的政策工具相时而动、加大对冲力度,中国经济有望迎来疫后复苏的拐点。目前,第二季度首月的经济数据多方位实现了“逆势”反弹。从生产端看,制造业复工复产取得阶段性成效。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4月14日,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开工率已达99%,人员复岗率达到94%。从消费端看,全国消费市场进一步回暖。商务部数据显示,4月上旬,重点监测零售企业日均销售额比3月下旬增长3.1%。我国拥有全球最具成长性的消费市场,随着一系列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措施出台,消费市场会持续较快增长。从投资端看,基建投资稳步提速。数据显示,中游建筑钢材成交量进入4月后同比转正,反映基建投资在提速。在工业投资、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三大领域中,房地投资产的下降幅度最小,对稳投资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
3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2%,重回景气区间,比2月份回升16.3个百分点。不出意外,4月份 PMI将持续超过荣枯线,经济运行持续向好的趋势性不会改变。在第二季度以及下半年,一系列更大力度的对冲政策将出台,政策效果会不断显现,接下来中国经济将实现复苏并会走得更加稳健。
中国经济有很强的韧性,在遭受冲击后能进行自我修复。疫情短期内冲击了中国经济,但不改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
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