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无疑是当今中国倍受瞩目的两大战略关键词。二者共同作为统筹中国中长期发展方向的战略布局,它们之间有何内在逻辑关联?在共同推进的过程中,如何形成战略性合力?这是需要我们厘清和把握的重要问题。“一带一路”倡议兴起时,笔者在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即以之为研究方向,并结合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代要求,基于倡议提出的国际国内政经生态,提出以多层次有效供给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笔者认为,由于海外国别市场、法律和文化环境等都不尽相同且不断变化,这使得我们经常在内外两个市场的“供给——需求”上产生错配,以致出现“不适应”、“滞后”和“盲目性”问题;只有提高供给质量、减少无效供给,打通内外“肠梗阻”,促进国内、国际双向循环,才能确保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国内市场资源的优化以及与国际市场的有效对接,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驱动发展新经济、新兴产业,最大限度地共建共享“一带一路”红利。当前,我们提出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是新时代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突破点,也是下一步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的动力之源和可靠保障。
一、从时代背景看,二者具有一脉相承的内生延展性
删繁就简,先回顾一下“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历程。2013年9月、10月,习近平相继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此后“一带一路”建设即作为顺应国际形势、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战略部署,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7年来,中国“一带一路”朋友圈不断扩大。截至2020年5月,中国政府先后与138个国家、30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国不断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深化经贸合作,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商务部发布的《中国“一带一路”贸易投资发展报告2020》显示,2013-2019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04万亿美元增加到1.34万亿美元;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超过1000亿美元,年均增长4.4%;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的合作区累计投资350亿美元,产业聚集效应显现。在“走出去”的同时,“引进来”也在稳步提升:2013年到2019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华直接投资超过500亿美元,设立企业超过2.2万家。
综观之,“一带一路”建设基于共商模式下所做的工作,既惠及了沿线民生,也为当地相关产业积蓄了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和能力,充分体现了共建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目标。应该说,作为一种包容性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的生命力已经显现出来。它契合了当代需求,使合作伙伴将分歧放在一边、达成互利,并为共同利益做出贡献。
随着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一带一路”倡议进入了后疫情时代。疫情“偶然”的背后,是世界“必然”的深刻调整。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以及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之艰巨繁重的任务,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中国的发展战略亟需顺势而为、与时俱进,新发展格局得以应运而生。
作为基于最新时代判断而做出的发展新战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必然将对接下来“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产生实质性影响,二者形成战略合力势在必行。
二、“以内循环为主”不是降低开放,而是打造高水平开放能级
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1万美元,从美、日、德等发达大国经济发展规律来看,一旦到了一定阶段,必然要逐步从外向型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以内循环为主的发展模式。伴随我国经济的发展,这一规律越发明显: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已经从2006年的超过60%下降到2019年的31.8%。现在,我国城镇化率超过60%,总体上进入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的新阶段,靠原有外向型发展模式已经无法实现新的目标,必须更好地利用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重点。
外向型经济模式确实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挖掘内需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忽视,进而导致了今天“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局面。笔者曾撰文《“内循环”为主体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理性选择》(2020年9月23日,《第一财经日报》)指出:如果过度依靠海外市场来发展经济,经济增长的主动权很难掌握在自己手中,国内产业升级和经济安全也受到一定影响,而且外向型经济模式很难再实现稳定增长。同时也强调,从“一带一路”、稳外贸稳外资、扩大自贸区试点,到自贸港建设、举办进口博览会,中国积极“走出去”“引进来”,大力拓展新兴市场贸易,这种顺应时代发展主流的国家战略长期不会动摇、改变,越是在“逆全球化”沉渣泛起之时,我们越是要坚持改革开放。
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能够取得巨大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通过生产要素方面的比较优势切入全球价值链进行全球竞争。但是,时至今日,比较优势在发生变化。随着发展水平的提升,我国廉价的生产要素不再是竞争优势。问题还在于,如果过于依赖国外的市场,同时对国内市场开发利用不足,就不能有效用好国内逐步扩大的市场容量这一巨大竞争优势。如今,国内良性循环体系的建设,对于形成“中国制造+中国消费”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进而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国际竞争力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出口导向战略形成了我国长期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的国际分工地位,提高我国生产要素在国际分工的地位显得现实而紧要。“打铁还靠自身硬”,我们搞活内部经济,不断提升产业水平、技术水平的过程中,能够快速发现所面临的瓶颈问题,比如在“卡脖子”的关键技术上寻求突破。通过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切实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从而在新一轮的外向型经济中建立我们的比较优势,这样才可以使得高质量的“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可能。
在一定意义上,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发展形势和环境,中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也是发展战略的某种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国际、国内市场不是取舍问题,而是阶段性发展策略的权重问题。以国内经济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搞“内卷化”,而是着力补齐相关短板,发展比较优势,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进而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全球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对开放水平和开放质量;以国内经济循环为主体,强调畅通国内经济循环,使得国外产业更加依赖中国的供应链、产业链,也更加依赖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从而高质量地实现国际经济的外部性循环,最终形成可持续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三、新发展格局的引领下“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统筹发挥沿海内陆各大市场优势
在“一带一路”进程中,国内各地方市场的充分参与不可或缺。我们注意到,“一带一路”建设规划把中国的大多数东、中、西部省份都吸纳了进来,连成片、形成带,横向贯穿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纵向连接主要沿海港口城市,并且不断向中亚、东盟延伸,尤其是使很多西部省份及中部省份成为国际物流通道的节点,大大增强了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动力和对人才的吸引力,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带一路”建设7年来,国家从基础设施、财政扶持、人才培养就业、对外开放等多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政策的驱动效应十分明显。丝绸之路经济带由中西部地区作为新的牵动者,这些中西部省区市一跃由内陆变前沿,它们致力于开发、振兴占国土面积2/3的广大区域,与东部地区一起承担着中国“走出去”的重任。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全国各地“春潮涌动”。国内各相关省市为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抢占发展先机,纷纷做规划、出政策,期盼在这项国家战略布局中谋求一席之地。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由于缺乏有效整合,各省市的规划时常出现“打架”的情况。单看各相关省市的功能定位和规划设计,就发现有许多重复和雷同之处,出现区域功能定位趋同、产业结构布局重叠、同质化无序竞争。比如,陕西、河南和重庆争抢“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福建、江苏、浙江和广东争抢“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从各地开通的连接亚欧的国际货运专列来看,西安、重庆、连云港、郑州、成都、武汉和义乌等城市相继开通了类似专列,有“长安号”、“渝新欧”“新亚欧大陆桥”“郑欧”“蓉欧”“汉新欧”“义新欧”等国际铁路货运专列往返于中国与欧洲之间,但是这些专列大都面临着始发地货源充足、返回地货源匮乏的困境,甚至出现了“空担”现象,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
新时期,畅通两个循环,尤其是畅通内循环为主体,对有效整合国内市场提出了现实要求。在新发展格局的引领下,需要统筹发挥沿海内陆各大市场优势,形成区域性竞争优势,切实打造开放型经济高地,全面提升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
首先,重点增强以湾区经济增长极为龙头引领作用。2020年5月数据显示,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GDP总量分别达到8.5万亿元、23.7万亿元和11.4万亿元,占全国比重44%。这三大动力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也将建设成为“一带一路”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排头兵和主力军。
其次,作为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窗口,我国建设的自贸试验区数量已经达到了21个,累计形成了260项制度创新成果,从资源禀赋的角度出发,这些自贸区所带动的区域,最有潜质打造成为我国新一轮开放型经济高地。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自贸试验区群体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的作用更加凸显。自贸试验区积累了丰富的体制机制创新经验,且拥有较高的制度创新供给权限,是全国最适合开展“大创新”的平台,有效整合它们的优势资源,有助于形成新时代制度型开放的规则引领区、压力测试区和国际对标区。
再则,充分发挥各经济带贯通东中西、协调南北方的对外开放走廊作用,形成犬齿交错的经济增长带,从而激活全国经济“一盘棋”。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将伴随我国新一轮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也必然成为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之一。概言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一带一路”倡议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延展,“一带一路”倡议也将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引领和推动下进入高质量建设新阶段。
来源:网易研究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