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枚大铜章,系1959年法国工商信贷银行(Credit Industriel & Commercial,简称CIC)为庆贺银行百年诞辰而发行的。该章直径58毫米,重量107克。透过铜章上那层均衡厚润的青铜色氧化层,可以感受到该行古老的历史。显而易见,这种蓝绿色的铜锈是制作出来的,表明当时的币章艺术开始从实用性向观赏性过渡。铜章一面的文字是“幸运乃谨慎之友”,浮雕系踩着风火轮、姿态优美的福尔图娜,她是罗马神话中幸运、机运、成功女神,是众神之神朱庇特的女儿。福尔图娜有着金色且耀眼的长发,蓝色似湖波的眼睛, 白皙如牛奶的皮肤和令人垂涎欲滴的幸运能力。女神手挽缎带,左臂抱揽着的丰绕角向人间撒播着金钱。神话中传说福尔图娜有时会蒙着眼睛,暗示机遇和欲望存在着不确定性。由此可见,邀请福尔图娜为身处风险行业的银行“代言”广告,倒是十分贴切的。铜章另一面上方是法文“工商信贷银行”及该行 起始时间。左右两个交叉的丰绕角中装满了丰硕的果实,丰饶角寓意来自希腊神话,传说宙斯由Amalthea用山羊乳汁喂养,宙斯回报她一只山羊角,该角会顺遂她的心愿,有取之不尽的财富。1880年法国造币厂将丰饶角作为厂铭, 从此丰饶角成为了金融品牌象征。正中是双蛇环绕着的权杖,也称商神之仗, 传说商业之神赫尔墨斯手持此仗,日进斗金。您知道吗——1950年中国海关确定的关徽,就由蛇仗和金钥匙交叉构成。此章中的权杖暗示着银行拥有财富与权势。铜章的下方为“1859—1959” 的100周年数,另有法国著名的币章艺术大师亨利·德洛普希(Henri Dropsy, 1885.1.21—1969.11.2)的签名。
值得一提的是,亨利·德洛普希是法国著名的艺术大师,擅长古典特色的设计和精美写实的雕塑,以币章设计刻模著称。他出生于艺术世家, 家学渊源,其父让·巴蒂斯特·埃米尔·德洛普希(Jean-Baptiste Émile Dropsy Émile Dropsy)是一名雕塑艺术家,也是亨利·德洛普希学习币章艺术的家塾老师。亨利·德洛普希后师从托玛, Injalbert, 威尔浓和Patey等艺术大师 。1911年亨利·德洛普希从巴黎高等美术学校毕业前,就已展露头角, 1908年亨利·德洛普希在第二届罗马艺术大奖获得第二,此后他还获得多次重要奖项,1921年获沙龙金奖。1930 年亨利·德洛普希成为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的教授和币章艺术部的主任直至1955年退休,1942年他成为法兰西艺术院雕刻界领军者和艺术产权联盟主席,并受封法国荣誉军团骑士。他从方寸币章雕刻登上艺术巅峰,其作品大量收藏于法国造币厂,1964年法国造币厂举办了亨利·德洛普希从事币章设计50周年艺术个展。
法国最早的商业银行
众所周知,圣西门(Saint-Simon ,Claude-Henri de Rouvroy 1760— 1825)是法国哲学家、经济学家,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但却未必知道,圣西门亦是欧洲银行理论的导师,法国工商信贷银行就是受其思想影响而诞生的。
1802至1814年间,圣西门大量研究了实证科学和实验科学,试图从这些理论中找到解决社会问题方法,他预言了社会主义和现代化的原则,如社会“阶级”划分、大规模的“工业化”、“欧洲的重组”、“历史进化观”、“国家计划管理”等。圣西门提出要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必须高效率地组织动员社会财富,建立股份制公司进行融资,可把经济发展收益以股息和分红形式返还股东,实现国富民强的良性循环。这位天才和博学的思想家,十分强调银行作用。他认为银行能促进社会生产尤其是大工业的发展,通过信贷增强实业,利用借款扩大再生产及创造更多财富。实业阶级通过信贷制度得到雄厚资金发展生产,无疑对组织现代化大工业是有益的。圣西门的观点也反映了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向封建王朝要求政治权利的期盼。
据记载,圣西门在1788年赴西班牙旅行时,曾遇见西班牙圣·卡洛斯国家银行的创始人弗朗索瓦·卡巴鲁斯, 卡巴鲁斯算是圣西门的金融启蒙老师, 他对圣西门大侃银行促进经济及项目发展的作用,给圣西门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圣西门还开办了法国最早的信托投资公司,并因此成为富翁。谁能想到, 圣西门的弟子中还有一位未来的法国国王和总统,即拿破仑三世(Napoléon III)。路易·拿破仑·波拿巴,是拿破仑一世之侄,荷兰国王路易·波拿巴的幼子。他是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总统(1848—1851)及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1852—1870)。这位国王在法国反对七月王朝的二月革命后,因人民对拿破仑的追思而选举上台,但他之后强行恢复帝制等行为,在法国历史上并不受推崇,尤其他执政期间参加克里木战争, 与奥地利开战,发动侵略中国、越南、叙利亚和墨西哥的殖民战争,使法国内外矛盾尖锐,逐渐失去对局势的控制, 并在1870年普法战争中亲临前线并屈辱地战败投降。不过,拿破仑三世在经济上颇有建树,他的金融知识来源于早年痛苦的流亡生活。路易·拿破仑·波拿巴曾手不释卷地研读圣西门的著作,就是这个囚徒仰慕者,最终将圣西门主义的美妙构想转化为现实世界中的银行。
经历了1847至1848年的金融危机后,法国许多私人银行破产,残存银行也无力无胆放贷了。然而,拿破仑三世的第二帝国时期,正逢法国现代资本主义工业开端,被称作“工业政变”,经济增长惊人飞跃,产业饥渴盼望资金, 实体企业和“铁公基”等投资项目齐呼“融资难”,要求建立新的银行,以取代传统落后的私人投资银行,促进法国经济复兴。这恰合拿破仑三世的心意, 他也渴望摆脱私人银行的控制。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像法兰西银行那样的中央银行在金融领域也非处于核心位置, 私人银行在很大程度上凌驾于法兰西银行之上,尤其是私人银行中的翘楚罗斯柴尔德银行,牢牢地控制了法国金融命脉。1850年,法国的詹姆斯·罗斯柴尔德(James Rothschild)身家高达6亿法国法郎,比其他所有法国银行家的财产加起来还要多1.5亿,显赫地位可见一斑。
1859年5月7日,法国工商信贷银行成立银章。重18.8克,直径35毫米。八角形银章的一面是女神及双头蛇仗、祭坛、港口、工厂、烟囱、齿轮等图案,表明了银行以支持工商和贸易发展为目标;另一面是该行法文名称及两穗环绕的橄榄枝,寓意和平与丰收。银章边铭为法语银质字样(Argent)。银章由法国铸币刻模大师H.De Longueil设计刻模。
法国商人们抱怨法国银行业太落伍了,他们羡慕近邻英国银行业——拥有更大的资本金,能吸收公众存款,办理贴现和项目融资。为此,拿破仑三世想起了圣西门关于开办银行的教诲,并沿循拿破仑一世雷厉风行的遗风:既然中央银行——法兰西银行已由老叔捷足先登设立了,那么侄儿就办专业银行和商业银行吧,争取以多取胜。1852年, 拿破仑三世批准设立法国动产信贷银行(Credit Mobiler)和法国地产信贷银行(Credit Foncier De France ,我曾在《松鼠的觅食》一文中介绍过此行)。两家专业银行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向公众募集资金,政府开始摆脱对私人银行的依附。不过略有缺憾的是,法国动产信贷银行偏重于公共建设工程融资,法国地产信贷银行专注于建筑业和农业贷款,发展中的制造业仍求贷无门。1859年4月30日,拿破仑三世再度敕令批准成立新型的商业银行——法国工商信贷通用银行(the General Society of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Credit),这是法国历史上第一家可以吸收存款作为资金来源的银行,也被称为法国历史上第一家真正的商业银行。它取名工商银行表达了银行的建行宗旨和目标市场。
1859年5月6日该银行联合创始人和首任行长查尔斯·路易斯·加斯顿德(Audiffretl)侯爵主持通过银行章程, 次日银行正式成立,早于被后人称为法国商业银行“三剑客”中的另两家—— 1863年成立的里昂信贷银行和1864年成立的法国兴业银行。后两家银行的历史,我在之前章文中有过专题介绍。法国工商信贷银行的创立是法国银行史上的创举和里程碑事件,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崛起。在法国工商银行成立11年后的1870年,法国成为世界工业大国, 在全世界工业发展中居于第二位,仅次于英国,其成功原因之一是法国的金融革命及金融对法国经济和工业发展的支持。那位执政平庸的拿破仑三世,在金融方面的建树应该名载史册。
在并购中成长的法国工商银行
法国工商信贷银行成立时的名称为工商信贷通用银行,为工商业提供金融服务是这家银行的宗旨。初建时该行为私营银行,总部设在巴黎,银行成立后恰逢法国经济繁荣期,大量的工商业企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融资,法国工商信贷银行利用吸收的私人存款,支持法国工业发展和融资等项目建设,自身得到快速发展。第二帝国时期新的银行和交易所纷纷建立,尤其是1863年法国通过新法令,简化审批,开设银行资本金2000万法郎以下不须政府批准,小型银行由此管涌式增长。工商信贷通用银行借势扩张,于1864年在法国马赛开设了第一家分行。
上面方形精美铜章是其首次出资投资的里昂银行( L a S o c i é t é lyonnaise)发行,方形铜章重334克,长宽91.85毫米。1895年工商信贷通用银行在伦敦设立第一家海外银行;1896年后“走出去”入股多家海外银行,如罗马尼亚银行(Banque de Roumanie)、马德里银行(Banque de Madrid)、新喀里多尼亚银行(Banque de Nouvelle- Calédonie)、留尼汪岛银行(Banque d e l a R é u n i on)和马达加斯加银行(Banque de Madagascar)等。在1890至1980年间,法国工商信贷通用银行通过申设、入股、兼并、牵头建立银行间协会等多种手段,不断扩大其在国内及国外市场的经营网络和市场影响力。
法国工商信贷银行董事长A.DE.MONPLANET定制铜章,表彰他于1894至1914年担任该职期间作出的业绩。铜章上为其侧身像及花束。此章由法国币章艺术大师亨利·奥古斯特·儒勒·帕提(henri auguste jules patey,1855-1930)设计刻模。他是法兰西艺术家协会沙龙中的明星, 1886、1887、1894年都获奖。1890年世博会获金奖。1896年帕提成为巴黎造币厂的首席雕刻师, 受封法国荣誉军团骑士,还担任了法兰西艺术院院士及担纲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币章设计。
1918至1927年间,法国工商信贷通用银行战略性地入股一系列区域性银行,将众多中小银行纳入囊中,如收购杜邦银行(Banque Dupont)和Scalbert 银行(Banque Scalbert)就是典型的案例。杜邦银行前身是一家贴现机构,于1819年成立于法国瓦朗谢讷地区。当时路易斯·杜邦仅有24岁。该银行为法国北部专注于服务矿业、农业及轻重工业的地方性银行,参与煤炭开采,钢铁和化学工业。工商信贷通用银行曾对该行入股37.5%。上世纪30年代该行受经济危机牵连业务滑坡,1929至1936年间银行存款下降28%,更严重的是管理层之间长期交恶,导致其业务停滞不前。1946年改名杜邦银行。1950年,摇摇欲坠的杜邦银行又因为三个主要客户高达4亿法郎的信贷违约而雪上加霜,不得已寻求工商信贷通用银行再次支持。工商信贷通用银行同意增资1.25亿法郎, 但要求关闭波尔多分行,增加董事及派遣顾问以提高话语权。随着杜邦家族人员变化,法国工商信贷通用银行终于在1976年将杜邦银行与另一家已收购的斯卡尔贝银行(Banque Scalber)合并。斯卡尔贝银行于1838年由23岁的奥古斯特·斯卡尔贝设立于法国里尔地区,初始也是一家贴现公司,1870年改名斯卡尔贝银行,主要为纺织企业服务。
两家地区性银行被购并后整合成斯卡尔贝·杜邦银行(banquet Scalbert- Dupont),成为后期法国工商信贷银行西北部核心区域分行,至今仍在发挥作用。下方一枚铜章(左)系1940年法国杜邦银行发行,章重214克,77毫米。章上人物为杜邦银行的创始人和行长路易斯·杜邦(Louis Dupont,1795.6.26— 1872.5.1 5),此章由法国造币厂铸造,Morlon 设计刻模;另一枚铜章(右) 上的人物系路易斯·杜邦的儿子,杜邦银行续任总裁埃蒂安·杜邦(ETIENNE DUPONT)。在抚看那些记载银行百年沧桑的古老铜章时,回顾金融业或弱肉强食或合纵连横的风云历史,常想破译铜章背后的传奇故事。这对铜章上的父子银行家,一位仰视一位俯首,一枚明亮一枚灰暗,是否已经预示了银行的因果了呢?
此后被法国工商信贷银行收购纳入囊中的还有H a v r a i s 信贷银行(Crédit Havrais)、西部信贷(Crédit de l’Ouest)、Nancéienne & Varin- Bernier 银行和Société Nancéienne & Varin-Bernier等。浩瀚大江都是由无数溪流汇聚而成的,西方银行的成长经历也是如此,由资本纽带汇聚众多中小地区银行的结果,工商信贷通用银行最终成为了一家大型银行集团。
1927年,工商信贷通用银行牵头的银行集团组织(le Group des banques affiliées, GBA)成立;1929年的区域联合工商信贷通用银行会(the Union of regional banks Industrial Credit ,UBR) 成立,囊括了包含工商信贷通用银行投资入股的18家地方银行。法国工商信贷银行作为主要创始成员之一参与相关活动,同年工商信贷通用银行牵头建立了银行互助协会,加强了各家银行联系和协同。1948至1970年间,工商信贷通用银行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1953年改名法国工商信贷银行(Credit Industriel & Commercial,CIC),该行一直成为国际大鳄的追逐对象。如巴黎荷兰金融公司和苏伊士金融公司竭力对其争夺,1968年苏伊士联合矿业集团(the Suez-Union des Mines group)控股了法国工商信贷银行。1971至1981年法国工商信贷银行72%的股权逐步被苏伊士金融公司(Compagnie financière de Suez)所控制。
1920年杜邦银行战争海报。其实银行亦像在战场。
法国曾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二十世纪除1936年因人民阵线存在不到一年就夭折的国有化运动外,共经历过两次重要的国有化浪潮,以及两次私有化浪潮。法国工商信贷银行作为法国“重要性银行”,每次国有化浪潮都榜上有名。第一次国有化是在二战后,法国国土基础设置毁于战火,一片狼藉,经济凋零。为有效干预经济,恢复生产,稳定社会,法国实行了国有化直至上世纪 80年代中期。上世纪60年代初,法国50%的信贷、80%投资掌握在国有银行手中,同期全球银行及企业国有化也蔚然成风,国企被视为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及帮助政府实施价格补贴的重要手段。1979年撒切尔推行货币主义与自由市场,提倡私有化、市场化、降税收、削福利、限制政府作用等政策,下决心卖掉表现糟糕的国有企业。时任法国密特朗总统大唱反调,沉醉于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1982年2月11日法国颁布了国有化法案,对一大批在法国经济中实力强大、地位重要的大企业和大银行实行国有化,共有36家私人银行被收归国有,其中包括法国工商信贷银行及其9家区域性分行。国有化后,法国政府控制的银行数占银行总数中的比重高达90%,存款额占比也达90%。法国以此加强金融资本与工业资本融合发展,应对国际经济金融激烈竞争。英法两国在一右、一左互相掐架之中,度过了风云变幻的80年代初。不幸的是,英国交出了经济年增7%的“红火”的成绩单,而法国的经济表现却十分糟糕,突出了社会福利政策却适得其反,1982年出现失业大潮,密特朗被迫削减公共支出。在执政末期,他逐渐转向自由主义,企图卸掉国有银行官僚主义和垄断带来的低效率及亏损。
1985年法国宣布实行国有银行私有化、金融自由化以及银行业重组等改革,期冀改变银行所有权结构,降低政府控制以提高经济效率,发挥金融对经济的推动作用。1985年由甘保险公司(la société d’assurances GAN)持有了法国工商信贷银行财务公司34%的股份。甘保险公司是1968年法国政府将11家国有公司合并,组建了法国甘保险集团(意译为法国国民保险集团)。1987年,法国工商信贷银行区域性分行100%的股权都归入了财务公司的名下;1989年,甘保险公司增大其持股比例,从原先的34%上升到51%成为法国工商信贷银行的大股东。法国政府由对法国工商信贷银行直接持股,改变为通过甘保险公司实现国有资产的间接持股。
1990年,法国工商信贷银行再度经历一次重大购并,工商信贷银行的财务公司与法国欧洲联合银行合并,改名法国欧洲联合工商信贷银行(l’Union européenne de CIC),成为法国工商信贷银行集团全资控股子银行。法国欧洲联合银行是在1920年由法国金融家欧仁·施耐德(Eugene Schneider,1868年至1942年)创立于巴黎,最初的名称为欧洲产业和金融联盟(European industrial and financial Union)。施耐德曾任过里昂银行董事和法国的市长。尽管冠以“欧洲”之名,法国欧洲联合银行实际上仅拥有在法国本土拓展业务的银行牌照,属于施耐德家族的内部银行,最初资本7500万,至1928年银行资本金增至1.4亿,经过多年发展至1946年逐渐发展为一家投资银行,并曾成为这一领域的第一名。在上世纪50年代吞并Energie Eclectrique Rhone Jura后,注册资本由6.63亿激增为10.71亿法郎。1968年该行改名欧洲产业和金融联合银行(Bank of European industrial and financial Union)。1970年的银行名更加简洁,为欧洲联合银行(Bank of the European Union)。1981年,Baron大公将他所持有的法国欧洲联合银行股份出售给法国巴黎银行(BNP Paribas),同年法国欧洲联合银行巨亏。1982年2月法国欧洲联合银行正式由法国经济部接管,但其连续亏损的财务状况也让法国政府不知所措。经过一年的协商,法国政府、欧洲联合银行管理层及法国工商信贷银行达成协议, 由法国工商信贷银行向法国欧洲联合银行增资3亿法郎以改善其财务状况;作为补偿,法国欧洲联合银行将持有的Bonnasse Freres Company85%股份直接划归法国工商信贷银行,并关停其卢森堡分行以减少亏损。1988年,法国欧洲联合银行通过转型,将重心放在立足于服务大型机构客户以及提供资产管理服务的公司投行业务上,但仍然没能走出持续亏损的怪圈,当年报亏8100万法郎, 被迫转卖5家分行以及价值2.21亿法郎的资产包。之后法国工商信贷银行将法国欧洲联合银行购并,结束了其坎坷的一生。欧联银行集团在法国市场占有重要的地位,为法国工商信贷银行带来了投资银行的基因,使银行更加国际化。在法国,四分之一的中小企业是欧联银行集团的客户,十分之一的中小企业以欧联银行集团为主要银行,八分之一个体企业是欧联银行集团客户。欧联银行把个人客户市场作为新的战略性优先目标,欧联银行集团于1984年在香港建立代表处,1989年2月在北京成立代表处。
话分两头,各表一枝。1991年, 甘保险公司持有法国工商信贷银行欧洲联合银行81.92%的股份;1993年,甘保险公司将持股比例增至92.64%。而法国政府对甘集团控股80.5%, 1996 年,法国朱佩政府发出将法国工商信贷银行集团私有化的决议,但在当年12月进程宣告中止;半年后刚上台的法国若斯潘政府按照相同的程序重新启动了私有化进程。
法国工商信贷银行是法国金融业的庞然大物,是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零售银行,也是法国历史最悠久的商业银行,它的私有化是新政府面向法国人民最关键的一次考试。经过前期招标, 共有七家候选人进入大名单,包括后来不复存在了的比利时通用银行,荷兰银行,德克夏银行等,还有法国巴黎巴银行、法国兴业银行,法国商业信贷银行及及法国国民互助银行。出乎意料的是,作为信用社联合体出生的法国国民互助银行凭借200亿法郎的购买价格, 及其迎合民粹的法国本土银行身份,成了年度最重要并购的最终赢家。
法国国民互助信贷联邦银行(Federative bank credit mutuel)是法国国民互助银行(Credit Mutuel)的母公司。上方是法国国民互助信贷联邦银行成立100周年的铜章(1882—1982), 直径65毫米。该行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82年,它是受德国赖夫艾森(系铜章上的人物)信用合作思潮影响成立于法国阿尔萨斯和洛林的信用社。1895年成立了国民互助信贷联邦银行,成为总部在斯特拉斯堡的农业中央银行的子银行。一战后阿尔萨斯和洛林回归法国, 它的总部改名为联邦银行(Federative Bank),1941年与当地农村商业银行Rural Bank合并,1992年启用法国国民互助信贷联邦银行的现名,成为众多小银行的控股公司。1998年法国政府宣布购并成功,法国国民互助信贷联邦银行成为法国工商信贷银行欧洲联合银行的主要股东,持股67%;同时,甘保险公司保留持有23%的资本(另外7%计入工资)。收购后银行进行整合,1999年, 法国工商信贷银行欧洲组合与巴黎分行合并成Île-de-France,作为法国工商信贷银行所有下属区域银行的领导中心, 公司的架构也正在经历着新的变化,银行也迈出国际化步伐。如参股土耳其银行(Bank of Tunisia)等。
2000年,法国工商信贷银行与法国国民互助信贷银行联盟建立了全新的组织机构,以唯一的信息中心为基础发展其销售网络和业务网点。法国工商信贷银行的公司的架构也正在经历着新的变化,国民互助信贷银行还收购了甘保险公司。今日法国工商信贷银行的机构主要分布于6大核心区域,还有摩洛哥商业银行和突尼斯两家外国银行,此外还在英国、比利时、阿尔及利亚等国拥有金融势力。重组依然不断,直至2011 年,一系列“公有—私有”、“重组— 合并”的变更才暂告一段落,多年的购并导致银行的名称越来越长,人们只能称这家银行为法国互助银行工商银行集团,简称CM-CIC。
国有化与私有化之争
作为法国历史最悠久的商业银行, 法国工商信贷银行的沿革不仅记载了法国金融史的演化,还对国有化、私有化的改革富有研究价值。国有化并非是与社会主义国家相联系的经济现象,生产资料国有化古已有之,但与生产社会化相关的国有化是从19世纪中叶的工业化浪潮中出现的。在欧洲,“铁血宰相” 俾斯麦曾经在德国实行过长时间的国有化运动。恩格斯表示国有化的出现是社会化生产的客观需要,但他也表示国有化生产力只能是那些不适合任何其他管理的生产力。在法国,国有化有着悠久传统,法国企业国有化最早可追溯到17世纪国王路易十四的 “皇家股份公司”。崇尚重商主义者和民族主义者在法国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19世纪法国就有国有企业,一战时政府控制了烟草专卖、邮政储蓄、军火制造业、运输业、保险业及粮食贸易。
肯定或否定国有企业制度的人都喜欢拿法国说事。法国左、右翼政党及其理论家常以赞成或反对国有化划分,战后左翼政党长期执政是法国选择国有化发展道路的重要因素。戴高乐政府选择了一条与西德自由经济政策不同的道路,他试图通过国有化、结构改革以及经济计划,使国家有效地干预国民经济活动,恢复生产,稳定社会,使法国经济总量一度雄踞全球第四。面对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和战后重建,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学理论和国家政策取向也都发生重大变化,兴起了一股国有化的浪潮,认为政府不能仅仅充当私人经济的“守夜人”,而应当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和调节者。上世纪50至60年代的主流发展经济学家们如刘易斯(Lewis,1955)、格申克龙(Gerschenkron,1962)等还从理论上论述国有银行对经济促进的作用。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为了克服国企的官僚主义和垄断带来的低效率以及减少亏损,在全球私有化运动的推动下,法国又进行了大规模的国有企业改革,不过之后又再一次地回归了私有化。
回顾西方社会的银行和企业,它们时而私有化,时而国有化,却并非死守价值观不变。鼓吹私有化的祖师爷英国,就经历过1945至1951、1957至1979年两次国有化阶段,持续时间还不短,当然之后必然有私有化历程。西方各国的国有化和私有化浪潮的潮起潮落可谓错落有致。上世纪50、60年代,当法、英等国通过国有化来解决社会经济问题时,德国反其道而行之,通过进一步的私有化来推进经济,主要还是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来取舍。除关系国家安全和重要国计民生的少数国企外,对竞争性行业讲求效率、收益和成本,不让企业成为政府财政累赘,若改善效果不佳,则通过私有化来进行改造改变。在社会经济面临危机的时期,又反向操作,通过对企业、银行实施国有化,加强政府控制,强化政策传导,增强市场信心。
次贷危机可称为最近一次西方国家大规模实施国有化的动因。现代私有化诞生地的英国政府率先祭起“国有化”的大旗,对陷入次贷危机的诺森罗克银行实行国有化,继而花费巨资将大部分的本土银行收归国有。欧盟各国紧紧跟随,一时间银行国有化成为主流,欧洲政府注入银行资金达到创纪录的1.9万亿欧元。美国是自由资本主义的旗手,一直反对以政府“有形之手”替代市场“无形之手”,但英国的银行国有化措施解除了美国羞羞答答的心理防线。美国国会通过了7000亿美元第一轮救助计划,“末日博士”鲁比尼称让银行“国有化”是唯一选择,否则美国经济将无法摆脱螺旋式下滑的泥潭。德国亦开始了新一轮国有化浪潮。2013年德国电力行业掀起反私有化风暴,首都柏林全民公投欲将电网收归国有,以驱逐目前控制柏林电力的外国公司。撒切尔夫人悲哀地看到自己倡导的自由主义遭到质疑,甚至在英国,自己反对的国有化、增税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再度流行……
其实,无论国有化或私有化都不是灵丹妙药,一用就灵。固然西方国有企业普遍存在效率、效益低下、财务约束软弱等弊病,然而私有银行也未见发挥良好的公司治理作用,贪婪地追逐私利,使不少私有银行深陷金融危机,面临亏损深渊,只能依靠“国有化”援手。欧美政府为防止市场信心陡然下降,阻止经济衰退演变成经济灾难只能出手。但是,欧美国家实施的国有化并不等同于社会主义的国有化,其目标是帮助私人资本家度过危机,政府持股只是权宜之计,政府在接手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好退出机制,一旦市场恢复稳定,则尽快把手中股份转让给私人投资者,将国有企业和机构重新私有化,并收回国有化投资成本。前些年欧美普遍实施的银行国有化只是临时举措,是战术“妥协”行为,根本目的是为了拯救资本主义。
私有化是资本主义的立国根本。当金融风波平息时,可以预见欧美第三轮银行私有化的高潮又会来临。已经有人指责政府金融救援行动虽然避免灾难的扩大,但却导致了道德风险,破坏了市场规则,也让借贷政治化,而且还怪罪国有化影响了市场效率。可见新的一轮争论还会再起,就像云卷云舒、潮起潮落一样。然而公平与效率能兼顾吗?
来源:“上海市银行博物馆”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