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发起主办“全球资产管理中心评价指数(首期)发布会暨2021中欧资产管理论坛”。现场发布首期《全球资产管理中心评价指数报告(2021)》,同步推出《上海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发展报告(2021)》。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院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学兼职教授、中国工商银行原董事长姜建清作主旨演讲,以下为演讲内容。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院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学兼职教授、中国工商银行原董事长 姜建清
在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基础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将迈向更高发展水平,明确把打造“全球资产管理中心”作为“十四五”的重要目标之一,持续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广大居民越来越多地从国家经济发展中直接受益。上海全球资产管理中心的发展面对许多机遇,在金融市场繁荣、监管改革深化、社会财富聚集、人口结构变迁、科技金融兴起、全球化浪潮等金融创新的强大驱动下,资产管理业务已成为中国金融市场的新亮点。中国资产管理规模之庞大,在全球屈指可数。展望未来,众多的机遇都将在上海全球资产管理中心聚集。
第一,经济调整创造新需求。上海全球资产管理中心要服务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本源,是金融持续繁荣的根基和依托。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势头良好,实体经济领域的新主体、新业态、新动力加快孕育:碳达峰及碳中和涉及到上百万亿投资,体制深化改革将激活数十万亿国有资产;上海背靠长三角腹地,为上海资产管理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科创版建设推动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上海自贸试验区将探索人民币离岸交易及跨境投融资,开展离岸证券、基金交易。这些投融资机遇联接了中国资产管理的供需两端,既为资金流向提供了蓄水池,又将社会财富转化为有效投资。2020年上海地区资产管理资金规模36.89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为30.75%;资产管理机构4948家,占全国的比重为19.43%,上海金融市场交易额超过2274万亿元。上海发展全球资产管理中心最具优势。
第二,资产管理迈入新时期。当前中国的金融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日臻成熟,资产管理热潮方兴未艾。2020年底中国个人金融资产已达205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每年增速约10%。预计未来仍将维持10%的增速,2025年这一数字有望达到332万亿元。中国个人财富的资产配置逐步多元化,存款、信托和银行理财占比下滑,基金、股票和保险占比持续提升。麦肯锡数据显示,中国居民非储蓄/现金的资产配置占比已经从2015年的48%提升至2020年的51%。其中股票和基金的资产占比从2015年的15%提升至2020年的18%,预计2025年将进一步提高至21%。《202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高净值人群数量达到262万人,年均复合增长率由2016-2018年的12%升至2018-2020年的15%。人均持有可投资资产约3209万人民币,共持有可投资资产84万亿人民币,预计到今年底,高净值人群持有的可投资资产规模将达约96万亿人民币。此外大型企业集团越来越多地依赖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工具,中外合资的理财公司方兴未艾。这些数字充分说明,中国资产管理已经迈入黄金发展期,巨额的财富积累催生市场繁荣,多样化的理财需求呼唤更多的市场创新。
第三,风险偏好出现差异化。中国资产管理的发展过程,伴随着综合化、全球化、跨市场的发展历程,利率、汇率、信用、市场、国别等各类风险逐步增多,加之刚兑的时代已经过去,无风险收益率在持续下降。人们的风险偏好产生了差异,行为发生了分化,更加冷静地关注资产组合的安全性、收益性与流动性之间的平衡。增值、保值、避险、传承、公益等诉求更趋多样性。单纯的风险规避已经无法满足中国资产管理市场的需要,从创造财富的第一代到传承财富的第二代,管理资产方式也从亲力亲为转向了委托代理,对资产管理的多样化、专业化要求不断提高。满足不同客户需求的普及型、定制型、差异化的资产管理都蕴含巨大的创新发展空间。资产管理机构要在风险管理创新方面投入更高的关注度和创造力,更多地采取主动型的风险管理理念,在结构优化、质量优良、效率提升、责任明确的基础上,实现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持续、稳健发展。
第四,服务模式呈现科技化。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高新科技渗透到资产管理和理财投资等领域,使金融业整体呈现高度智能化的趋势。2020年,智能投顾管理资产规模占财富管理总资产规模的比例将超过10%。预计到2022年,全球智能投顾管理资产规模将达到1.4万亿美元。其中,中国的智能投顾管理资产总额将超6600亿美元,用户数量超过1亿。智能投顾正处在向大众普及的阶段,在金融交易、理财顾问等领域替代人工,为投资者提供财富管理的咨询顾问、量化投资等服务,通过推行标准化、全线上、可交易、自助服务为主的资产管理产品,涵盖投资管理全价值链的服务模式,全面提升客户体验;通过平台及时、便捷、去通道化地匹配投融资双方的金融需求,为客户提供前瞻性、个性化、综合化的资产管理方案。不断提升对大众客群服务的可触达性和便利性,挖掘传统金融服务未覆盖到的长尾客群理财需求,让大众客户同样获得专业化、个性化的高效金融投顾服务,这是资产管理经营理念的一次重大变革,在此金融模式下,财富拥有者较大地掌握了信息的主动权,这对资产管理机构更快捷、更便利、更匹配性联接投融资双方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的资产管理行业正在经历着巨变。快速变化的客户群体及需求,新兴的数字技术以及新的监管条例正在重塑原有的资产管理模式。
第五,资产配置走向全球化。普华永道估计,2020年全球财富管理规模将达100万亿美元大关。中国财富管理的创新发展正在沐浴全球化的历史性机遇,中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人民币国际化、“一带一路”布局及“走出去”战略实施,将推动中国金融开放的持续深化。中国对外投资已经超过外国对中国直接投资。亚洲发展银行预计2020年亚洲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规模将达到8万亿美元。财富投资者和管理者开始在更大范围内寻找信息不对称的商机,中国财富管理的机构全球化、产品全球化开始提速。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以离岸资产配置需求为例。中国居民全球化投资意愿一直较高,但过往受制于有限的渠道,离岸投资相比发达市场仍存在差距。过去5年,中国离岸投资占个人金融资产的比例长期保持在5.7%到6.1%,与美国的7.9%到8.8%相比,存在差距。随着国家金融市场双向开放加速,新渠道不断涌现、跨境投资愈加顺畅,跨境业务将在政策的鼓励下更加多元化。
但对标纽约、伦敦等全球著名资产管理中心,以及中国香港、新加坡、波士顿、芝加哥和巴黎的资产管理中心,上海全球资产管理中心的发展仍存在不少挑战。
一是国际化程度、金融产品、营商环境、定价能力、专业人才、税收政策方面还存在差距。2019年中国居民的住房资产占总资产的59%,而金融资产占比仅为20%左右;与美国的24%、71%相比,资产配置仍存在优化空间。上海全球资产管理中心虽凭借母国的资金供给及底层资产列据第8位,但在营商基础、资管机构及基金数量和规模方面尚有较大差距。在国内,北京以全国大型金融机构总部聚居地和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北京证券交易所所在地。深圳支持搞活创新企业各项政策及深圳交易所所在地,对金融高端人才和金融资产管理机构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二是资产管理结构仍存在问题。国际高能级资产管理公司总部集聚度不够,全球前50大资产管理公司仍缺中国的公司身影。从资管机构看,保险、公募较强,但银行、信托、券商类较弱。从资产结构看,权益类、混合类资产占比低,全国理财子公司已发行的产品类型较为单一,截至2020年末,现金管理产品规模占比为48.3%,固定收益产品为44%,两者合计超过92%,混合类占比仅7.5%。主要原因为理财子公司还在起步时期,一方面客群的风险偏好惯性和投资者教育还在过程中,另一方面理财子公司自身投研体系的构建和成熟投资团队培养尚需时日,导致混合、权益产品占比较低。这预示着未来财富管理市场拥有巨大发展前景。
当前,全球金融业通过高资本消耗和重资产获得微薄利润的发展道路,无疑是不可持续的。不仅收益容易受到挤压,而且对资本的要求较高。中国金融机构要制订转型方案并推动业务的全面转型。对业务结构、机构和人员进行重新摆布,回归核心业务和资产管理等领域。要把资产管理的重点由“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升,对标国际最高标准,依靠创新驱动,实现提质增效。构筑全市场覆盖的资产配置体系。利用全球战略布局优势,构建内外协同的全球金融服务网络和信息网络,打造境内外、多币种、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结合的资产配置体系。力争到2025年上海基本建成资产管理领域要素集聚度高、国际化水平强、生态体系较为完备的综合性、开放型的资产管理中心,打造成为亚洲资产管理的重要枢纽,迈入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城市前列。
本文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