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着眼于稳增长,降准降息在过去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相继落地。在1月18日召开的2021年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要把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得再大一些,保持总量稳定,避免信贷塌方。”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表示。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盛松成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无论是根据以往经验还是从目前经济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看,我国都应加大逆周期调控力度,缩短经济筑底的时间,尤其要改善市场预期,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保护、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积极性。” 各界预计,20日的LPR可能会进一步下调。
中国应继续加大逆周期调控力度
就在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1年经济数据,全年经济平稳增长,GDP增速达8.1%,但每个季度GDP同比增速都持续下滑,四个季度分别为18.3%、7.9%、4.9%和4.0%。盛松成认为,目前我国经济运行在底部区间,预计今年二季度经济会企稳,下半年会回升。如果政策有效落实,企稳回升的时间还可能提前。
17日,央行超量续做中期借贷便利(MLF),同时开展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OMO),两者的利率都下降了10个基点(BP)。1年期MLF操作利率由2.95%降到2.85%,7天OMO利率由2.2%降到2.1%。MLF操作利率和OMO利率都是政策利率。这是2020年4月后央行首次全面下调政策利率,也是疫情以来的第三次降息。
盛松成认为,从上两次降息的情况看,央行于2020年2月和4月两次调低MLF和OMO中标利率,先后调降10BP和20BP。与前两次相比,这一次降息幅度是比较适中的。2021年央行两次降准,12月1年期LPR下调5BP,这次政策利率下调是本轮调控政策的延续。
“本次政策利率下调表明货币政策逆周期调控力度加强,这也是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稳定经济增长的实际措施。降息首先降低了金融机构资金成本,从而鼓励金融机构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成本更低的信贷支持。”他也认为,MLF下调会带动LPR下降。经2019年LPR改革后,实体经济贷款根据LPR定价,LPR则是在MLF利率基础上加点形成的。因此MLF利率下降大概率会带动LPR下降,从而直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更好地支持“六稳”“六保”。
就当前的宏观环境看,盛松成认为目前确实是降息比较好的时机。一是物价不会成为制约。去年12月,我国CPI、PPI同比增速分别为1.5%和10.3%,分别比上个月下降0.8个和2.6个百分点。2021年全年,CPI累计同比增速仅为0.9%,是近年来的低点;二是美国目前经济热、物价高,12月美国CPI与核心CPI同比分别增长7%和5.5%,是最近40年来的高点。今年3月份美国Taper(缩减购债规模)结束后美联储很可能开始加息,这将缩小中美利差,会对人民币形成贬值压力,可能导致资本外流,“所以目前我们要抓紧美联储还没有加息的窗口期,实施降息等较为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
美联储紧缩是不得已而为之
美联储从去年底开始上演了鹰派“大变脸”。2022年将是美国快速“收水”之年,速度可能远超预期。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目前华尔街主流投行已将2022年的加息预期调至4次,包括高盛、摩根士丹利。最为鹰派的高盛已将缩表预期从12月提前至7月。
但盛松成认为,美联储的鹰派变脸实属无奈之举。“鲍威尔在疫情后的一系列操作都成功帮助美国经济、金融市场企稳,此前始终维持鸽派的鲍威尔是希望优先实现充分就业,并认为在疫情缓和后,由供应链瓶颈造成的价格冲击亦会缓解通胀上行压力,因为美国此次通胀更多是由供给冲击而非需求过热造成的,货币紧缩只能抑制需求,不能解决供给瓶颈,加息反而可能使投资成本增加,进一步抑制供给。但奥密克戎的暴发是另一场考验,在CPI已高达7%且失业率也跌至4%以下的背景下,美联储不得不将重点从支持就业转向控制物价,这背后也存在一定的民粹和政治压力。”
盛松成早在去年4月就提出,“美国的宽松财政货币政策与经济复苏在赛跑”。而这种巨大的挑战未来可能仍将持续困扰美联储。
在他看来,2021年,无论是狭义通胀率上冲还是广义资产价格高企,都在美联储的容忍范围内,这说明当时美国仍然以恢复经济、增加就业为政策着力点,为此宁愿牺牲短期物价稳定。如果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最终能够成功托举经济,实现经济复苏的目标,那么经济增长就能解决就业、税收、政府债务、社会稳定以及国际地位等一连串问题,即使这个目标的实现以牺牲一部分通胀为代价。反之,如果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没能赢得与经济复苏之间的赛跑,那么美国可能陷入经济滞胀、政府债务高企的困境。目前,各界对于美国陷入滞胀的担忧似乎在强化。
本文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