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海地区资产管理规模为36.89万亿,占全国比重为30.75%,资产管理机构4948家,占全国比重为19.4%,上海的金融市场交易额超过2274万亿元。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发布的《全球资产管理中心评价指数报告(2021)》中指出:现在上海在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列居第八位。
目前,上海资产管理中心的发展仍然存在着不少挑战。一是国际化程度、金融产品、营商环境、定价能力、专业人才、税收政策方面还存在差距;二是资产管理的结构存在问题。国际高能级资产管理机构的总部集聚度不够,全球前50大资产管理公司仍缺乏中国公司的身影。
经过若干年努力,我相信上海一定能够在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名列前茅。
一、资产管理迈入黄金发展期
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势头良好,实体经济领域新主体、新业态、新动力加快孕育;碳达峰、碳中和涉及上百万亿投资,体制改革深化将激发数十万亿国有资产,这些投融资机会连接了中国资产管理的供需两端。既为资产流向提供了蓄水池,又将社会财富转化为有效投资。2020年,中国个人金融资产已经达到205万亿元,创历史新高。每年增速约10%,预计今后仍将维持此增速,2025年预计这一数字将达到332万亿元。
中国个人资产配置将逐步多元化,存款、信托、银行理财占比下滑,基金、股票、保险占比持续提升。麦肯锡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居民非储蓄/现金的资产配置占比已经从2015年的48%提升至2020年的51%,其中股票和基金资产占比从2015年的15%提升到2020年的18%,预计2025年将进一步提升至21%。按照《202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高净值人数达到262万人,年复合增长率从2016-2018年的12%升至2018-2020年的15%;人均持有可投资资产约3209万人民币,共持有可投资资产84万亿人民币。预计到今年(2021年)年底,高净值人群持有的可投资资产约96万亿元人民币。
此外,大型企业集团越来越多地依靠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工具,中外合资理财公司方兴未艾。上海背靠长三角腹地,为上海资产管理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科创板建设推动了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高水平的兴旺。上海自贸区将探索人民币离岸交易及跨境投融资,开展离岸证券基金交易。全球排名前20位的国际资产管理机构中,已经有17家在上海设立主体,全国33家外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机构有29家落户上海,上海的保险资管公募基金占全国比重均超过30%。
展望未来,众多机遇都将在上海全球资产管理中心聚集。巨额财富催生市场繁荣,多样化的理财需求呼吁更多的市场创新。资产管理迈入新时期,成为中国金融市场新亮点。
二、服务模式呈现金融科技化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渗透到资产管理和理财等领域,金融业整体呈现出高度智能化趋势。2020年,智能投顾管理资产规模占资产管理总规模比例超过10%。预计到2022年,全球智能投顾管理资产规模将达到1.4万亿美元,其中中国智能投顾管理资产总额将超过6600亿美元,用户数超过一亿。
智能投顾正处在向大众普及的新阶段。在金融交易、理财顾问等领域替代人工,为投资者提供财富管理咨询顾问量化投资等服务,通过标准化、全线上、可交易、自主服务为主的资产管理产品,涵盖资产管理全价值链 服务模式。通过平台即时便捷、去通道化地匹配投融资双方的精准需求,不断提升对大众客户群的可触达性和便利性。
让大众客户同样获得专业化、个性化的高效投融资服务,这是资产管理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在这种金融模式下,财富管理者较大地掌握了信息主动权,这对资产管理公司更加便捷、更具匹配性地连结投融资双方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
最近,证监会对资产管理行业的智能投顾业出台了一些指引政策。现在这个行业正处在巨大的变化中间,快速变化的客户群体及需求、新兴数字技术及新的监管条例正在重塑原来的资产管理模式。所以,未来智能投顾将通过规范性调整、改革,一个全新的、金融科技的投顾时代将来临。
三、资产配置沐浴全球化机遇
据普华永道估计,2020年全球财富管理规模突破了100万亿美元,中国财富管理创新发展正在沐浴全球化历史性机遇。中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人民币国际化、一带一路布局以及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将推动中国金融持续深化。
中国对外投资已经超过外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亚洲开发银行预计2020年亚洲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将达到8万亿美元,财富投资者和管理者开始在更大范围内寻找信息不对称的商机。中国财富管理机构全球化、产品全球化开始加速,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对外资机构开放、资本市场互联互通,以及上海交易所和交易市场的对外合作将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以离岸市场配置为例,中国居民全球化投资意愿一直较高,但往往受制于有限的渠道。相比发达市场,中国离岸市场仍然存在差距。过去五年,中国离岸投资占中国个人资产比例长期保持在5.7%-6.1%之间,与美国的7.9%和8.8%相比存在着差距。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双向开放,新渠道不断涌现,跨境投资更加顺畅,跨境业务将在政策的鼓励下更加多元化。
四、风险偏好出现差异化需求
中国资产管理发展过程伴随着中国全球化、跨市场的历程,利率、汇率、信用、市场、国别等各类风险逐步增加,加上刚兑时代已经过去,无风险收益率持续下降,人们的风险偏好产生了差异,行为发生了分化,更加冷静地关注资产安全性、效益性和流动性之间的平衡。增值、保值、避险、传承、公益等诉求更加多元化,单纯的风险规避已无法满足资产管理市场的需求。从创造财富的第一代到传承财富的第二代,管理市场的方法也从亲历亲为到委托代理。市场对资产管理多元化、专业化要求不断提高,需要满足不同客户的定制型、差异型的资产管理,这都蕴含着巨大发展空间。资产管理机构要在风险管理方面投入更多关注力和创造力,更多地采取主动型风险管理理念,在结构优化、资产优良、效率提升、责任明确的基础上,实现资产管理机构的持续健康发展。
但对比全球著名资产管理中心,上海资产管理中心的发展仍然存在着不少挑战:一是在国际化程度、金融产品、营商环境、定价能力、专业人才、税收政策方面还存在差距。2019年,中国居民住房资产占总资产60%左右,而金融资产占比仅为20%左右,与美国住房资产占24%,股票类资产、金融资产占71%相比,资产配置存在着巨大优化空间。在营商环境、资管机构和基金规模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
第二,资产管理结构存在问题。国际高能级资产管理公司总部集聚度不够,全球前50大资产管理公司仍缺乏中国公司的身影。从资管机构看,保险、公募基金较强,但银行、信托、券商类资管机构较弱;从资产结构看,权益类、混合类资产占比低,全国理财子公司已发行的产品类型较为单一。截至2020年末,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占比为48.3%,固定收益类产品为44%,两者合计达到92%,而混合类占比仅占7.5%,这也预示着未来全球资产管理中心拥有巨大发展前景。
当前全球金融业通过高资本消耗和重资产获得微薄利润的发展道路无疑是不可持续的,不仅收益容易受到挤压,而且对资本要求高。中国金融业、金融机构已经制定了转型方案,并推动业务全面转型:对业务机构、人员进行重新排布;在核心业务和资产管理等领域,要把资产管理重点从“量”的增长转向为“质”的提升,对标国际最高标准,依靠创新驱动,实现提质增效。构筑全市场覆盖的资产配置体系。利用全球战略布局优势,构建内外协同的全球资产管理网络和信息网络,打造境内外、多币种、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相结合的资产配置体系。
力争到2025年,上海基本建成资产管理领域要素集聚度高、国际化水平强、生态体系较为完备的综合性、开放型的资产管理中心,打造成为亚洲资产管理的重要枢纽,迈入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城市前列。
本文来源: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