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疫情反复俄乌战事下中国设定5.5%增长目标,您认为,该目标的“挑战性”如何?除了基建投资发力外,房地产因城施策,将会起到多少效果?
盛松成: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下,过去两年我国GDP平均仅增长5.1%,但是去年同比增速高达8.1%,所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5.5%这一目标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实现。同时,5.5%左右的增速目标也是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的需要。我国经济需要保持一定的增速。如果没有短期的经济稳定和增长,长期的结构性改革也将无从谈起。
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显现的。我认为,目前经济已在底部区间运行。今年2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2%,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其中,新订单指数为50.7%,比上月上升1.4个百分点,重回扩张区间。此外,生产经营活动预期继续改善。预计今年二季度经济会企稳,下半年会回升。如果政策有效落实,企稳回升的时间还可能提前。
疫情持续以及俄乌战争等因素确实增加了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但是,在接连经历了中美贸易战和新冠疫情冲击后,我国经济已经表现出较强的韧性,5.5%的目标有挑战性,但完全有条件实现。
预计今年是我国的“基建大年”。基建投资的可控性较强,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推动经济企稳、改善市场预期。基建投资资金是比较充裕的。财政部已提前下达今年1.46万亿元专项债额度,全年专项债额度为3.65万亿元,与去年持平。今年前2个月,地方政府债券共计发行12060亿元,是去年同期的2.9倍,其中有8775亿元新增专项债(为全年的24%)。
目前我国基建投资有不少项目储备。我国人均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只有发达国家的20%-30%,且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农村人均公共设施投入仅为城镇的五分之一左右。据我们测算,今年GDP若要实现同比5.5%的增速,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基建增速至少应提高至5.4%以上。
房地产调控的大方向不会改变,不会再回到原来的老路上去,不会再通过房地产大幅拉动经济增长。但目前房地产领域合理的资金需求正在得到满足,房地产投资的下行趋势也有望得到遏制。2月24日,住建部重申“房住不炒”的定位和“不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工具和手段”的原则,并强调,保持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政策的精准性和协调性。
我认为,目前我国房地产调控的主要目标有三个,一是防风险,即防止房企之间的风险传染,以及房地产向金融的风险扩散,二是满足刚性和改善性需求,三是保持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发展,以防拖累经济。具体而言,满足刚需和改善需求,有助于维护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老旧小区改造等存量市场也是带动房地产开发投资、基础设施投资的重要领域。此外,还有政策性住房。按照计划,今年将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40万套(间),明显高于2021年的水平。同时新筹集公租房10万套,棚户区改造120万套。
路透社:如何看待赤字率下调和支出强度提高?今年货币政策需不需要降息和降准?预计节奏如何?信贷政策的信贷投放需要达到多少规模?
盛松成:今年赤字率拟按2.8%左右安排,比去年有所下调,这有利于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同时,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预计今年财政收入继续增长,加之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依法上缴近年结存的利润、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支出规模比去年扩大2万亿元以上,可用财力明显增加。此外,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加约1.5万亿元,规模近9.8万亿元,比去年增长18%,为多年来最大增幅。
3月8日,央行发布公告称,今年人民银行依法向中央财政上缴结存利润,总额超过1万亿元,主要用于留抵退税和增加对地方转移支付。事实上,央行利润上缴财政是惯例。疫情之后,我国对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暂停上缴利润,以应不时之需,是预留的政策空间措施之一,也体现了财政政策的发力节奏。因此,尽管今年的财政赤字率略有下降,但财政对实体经济支持的力度并未减弱。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减少收费,让广大市场主体切身感受到融资便利度提升,综合融资成本实实在在下降。”在财政政策节奏前置的情况下,货币政策也会予以适当配合、靠前发力,为市场提供充裕的流动性。
同时,信贷增速会有所提高,但货币政策不会搞“大水漫灌”。目前,融资需求是影响信贷增速的主要因素之一,需要其他经济政策配合,修复和扩大我国实体经济的总需求。
路透社:俄乌冲突推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怎么看待中国3%通胀目标及未来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如何看待今年的内需对经济的拉动力,扩大内需重点应放在哪些方面?
盛松成:受地缘政治因素影响,大宗商品价格上行,布伦特原油现货价格已突破130美元/桶,石油供应短缺、油价飙升或持续推升通胀。冲突的持续时间将会对通货膨胀水平产生重要影响。历史上,同样受地缘政治影响,2007年下半年石油价格持续上涨,至2008年7月到达顶点,超过140美元/桶。但此后金融危机爆发,油价迅速下跌。当前疫情反复和俄乌冲突割裂了全球市场,外部环境较2008年更加严峻、复杂。
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是否能够遏制通胀还有待观察。与以往高通胀不同的是,美国这一次高通胀主要是由供给因素引起的,即疫情冲击供应链,使供应短缺,也使劳动力成本提高。供应链很难通过紧缩货币政策得到疏通,加息反而可能使投资成本增加,进一步抑制供给。加息还可能影响资产价格,尤其是股票价格,这是美联储最担心的。但面对近40年来的最高通胀,美联储不得不有所表现,所以,我认为美联储加息是不得已而为之。最近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态3月将加息25BP,而不是50BP,就是一个证明。
归功于疫情的有效控制,我国供给充足,产业链完备,“输入性通胀”影响有限。今年3%的通胀目标与去年相同,但去年CPI增速实现值为0.9%。今年PPI上行或传导至CPI,带来一定的通胀压力,但总体可控。温和的通货膨胀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3%左右的通胀目标为经济刺激政策留下足够空间。
总之,今年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基建投资可以成为今年稳增长的重要抓手,也是拉动内需的有效手段。基建投资应配合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大方向。新基建与传统基建相结合才能稳住经济基本盘。事实上,传统基建和新基建大部分是难以截然区分的,传统基建的技术含量也在不断提升。今年1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加快推进“十四五”规划《纲要》确定的102项重大项目。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十四五”规划,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重点水利工程、综合立体交通网、重要能源基地和设施,加快城市燃气管道等管网更新改造,完善防洪排涝设施,继续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路透社:今年中国稳外贸面临的压力如何,对经济增长的拉升与去年相比将有怎么样的变化?如何看待中美货币政策背离和地缘政治波动对人民币的影响?
盛松成:2021年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甚至超过了投资,这在我国历史上几乎没有过。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进出口保稳提质”,“多措并举稳定外贸”。
2022年1-2月,中国出口(美元计)同比增长16.3%,高于预期的14.0%,但价格是出口超过预期的主要因素。今年全球疫情得到控制、供应链恢复是大概率事件,出口预期转弱。预计今年,尤其是下半年,我国贸易顺差可能不会像去年那么大。加大对中小外贸企业的支持力度将有助于实现经济增长目标。
同时,人民币避险功能增强。人民币资产兼具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受到避险资金青睐。目前我国资本流入较多,支撑人民币汇率走强。3月10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报收6.3216,人民币最近的升值已达2018年5月以来高位。随着美联储加息预期升温,中美利差现已缩窄至1.0个百分点左右,与疫情以来2.5个百分点的高位相比,已大幅收窄。但短期内美国加息对我国政策实施产生的影响有限。
地缘冲突的确会导致全球资本加快回流至美国等发达国家,对新兴市场造成不利影响,但是,对中国资本外流的影响在逐渐减弱。我国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相对良好的经济基本面将成为外资流入的重要支撑。
无论是根据以往经验还是从目前经济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看,我国都会尽快加大逆周期调控力度,缩短经济“筑底”的时间,尤其要改善市场预期,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保护、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积极性。
本文来源: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