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上海已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在“十四五”开局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站在了新的起点。上海市政府今年5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上海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建设的若干意见》和8月发布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中均指出:力争到2025年,把上海打造成为资产管理领域要素集聚度高、国际化水平高、生态体系较为完备的综合性、开放型资产管理中心,打造成为亚洲资产管理的重要枢纽,迈入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城市前列。为了更好服务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特别是服务于上海建设全球资产管理中心的需要,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姜建清院长、盛松成常务副院长领衔成立了研究项目,经过多轮修订并汇集了众多资管业界代表性专家的智慧,最终研发编制出首期“全球资产管理中心评价指数报告”。
活动现场
9月9日,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发起主办全球资产管理中心评价指数(首期)发布会暨2021中欧资产管理论坛。现场发布了首期《全球资产管理中心评价指数报告(2021)》,同步推出《上海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发展报告(2021)》,并邀请业界专家共同研讨上海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本次活动得到了中欧FMBA课程部、上海证券报、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上海陆家嘴金融城发展局、东方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联合主办支持。
从左到右:盛松成、连平、叶国标、葛平、姜建清、汪泓、梁庆、张维炯,共同发布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编制的首期“全球资产管理中心评价指数”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院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学兼职教授、中国工商银行原董事长姜建清,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理事长、横店集团管理学教席教授汪泓,上海证券报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党委书记、董事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上海市金融工作局)副局长葛平,上海自贸区陆家嘴管理局副局长梁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中方教务长、战略学教授张维炯,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与金融学教授、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盛松成,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名誉主任连平,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兼政策研究院院长何海峰,保德信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孙昊,PIMCO(品浩海外投资基金)中国区总经理周玲玲,上海国际信托副总经理、合规总监邹俪,瑞银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中国区产品主管黄吟雁等嘉宾出席活动。姜建清、汪泓、叶国标、葛平、梁庆、张维炯、连平、盛松成等共同启动首期“全球资产管理中心评价指数”发布仪式。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功润主持会议。
上海自贸区陆家嘴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梁庆致辞
梁庆致辞指出,陆家嘴从昔日的烂泥渡到一流国际金融城的蜕变,生动诠释了浦东开发开放和中国改革开放之路的成功。而今,在浦东社会主义现代化核心引领区建设的感召下,陆家嘴将顺势而为,立足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区定位,在服务广度、深度及联结度等方面对标纽约、伦敦等国际金融中心,显著增强金融中心集聚辐射效应,进一步提升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未来,陆家嘴将持续加快全球高能级资管机构集聚,加快资管行业在募资、投资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加快提升资管中心的建设能级。
上海证券报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党委书记、董事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致辞
叶国标在致辞中讲到,浦东现在是引领区、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双区联动,陆家嘴金融城、张江科学城双城驱动。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最核心、最重要、也最艰难的是金融中心与科创中心建设。上海金融中心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要成为国内和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根据规划到2025年上海要成为全球排名前列的资产管理中心,成为财富的高地、人才的高地、功能的高地、要素的高地。在变化当中,中欧非常敏锐,一直以来不光是人才培养,理论研究方面也卓有建树。首期指数的推出是领风气之先,成为贡献给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最新智库成果。
汪泓在致辞中指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明确把打造“全球资产管理中心”作为重要目标之一,其战略意义非同一般。全球资产管理中心评价指数作为首次探索尝试,完成从“0”到“1”的框架构建,设计多层级指标体系并赋予各指标合理权重,解读数据背后的奥秘,具有创新价值。相信经过持续跟踪、完善,该指数将成为全球资管中心的一张“晴雨表”,以客观显示全球资管中心竞争力变化,为上海建设全球资产管理中心贡献更多中欧智慧。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理事长汪泓致辞
汪泓表示,中欧作为一所拥有27年的办学历程,蜚声世界的一流商学院,为中国和全球经济发展培养高端管理人才是学院义不容辞的责任。中欧在全球EMBA和MBA课程百强榜单中,多年来稳居世界第一阵营。在金融领域,中欧注重研究和人才培养“双轮驱动”。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成立十余年间,已成为上海市推进和支持金融市场发展的一所重要智库。与此同时,中欧作为一所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高等院校,学院的金融MBA课程已陆续培养了1000余名兼具“金融深度与管理广度”的中高层金融管理者,有数百位中欧校友在陆家嘴金融城工作。未来,中欧将积极发挥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和研究智库优势,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打造全球资产管理中心以及中国金融宏观调控和金融稳定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与金融学教授、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盛松成
盛松成对《全球资产管理中心评价指数报告(2021)》作了概述。盛松成指出,指数编制的目的旨在跟踪全球资管行业的发展趋势,认识上海与全球成熟资管中心的差距,明晰上海建设全球资管中心的努力方向;同时,提高上海全球资管中心及国际金融中心的话语权。“在上海进一步打造全球资产管理中心的进程中,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集中研究力量编制出全球资产管理中心评价指数,可谓恰逢其时。如果该指数能够为监管部门、资管机构、资管服务机构和投资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我们会感到欣慰。”盛松成说。据介绍,此次发布的首期全球资产管理中心评价指数,基于资产管理规模、基础设施功能及竞争力等因素选取了30个国际金融中心样本,通过46个定量指标和2个定性指标数据分析,按8个细分领域分别进行SPSS因子分析评价赋予权重后加总、排序。
从指数排名结果来看,纽约以明显优势的综合评分位居全球第一,伦敦、波士顿位列其后。值得指出的是,伦敦虽然名列第二,但与纽约有近8分的差距,且仅领先波士顿仅2分,说明第二梯队实力相近,且与第一梯队差距较大。香港、新加坡、巴黎、洛杉矶、上海、芝加哥和东京等七个城市的评分差距在2分以内,总体上实力相当,属于第三梯队。此外,卢森堡、都柏林、多伦多、法兰克福和苏黎世等城市的竞争力也十分接近,有望未来进入前十大全球资产管理中心之列。具体情况可参加下表:
表:全球资产管理中心排名(2021)
资料来源: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全球资产管理中心评价指数报告(2021)》,2021年9月9日。
盛松成指出,在八个细分领域中,不同资管中心的优势各异。纽约在多个方面领先,但在ESG业务和另类资产配置上并不突出;卢森堡、都柏林等欧洲资管中心则正好相反。除了资产供给和底层资产,上海在其他领域的竞争力还有待提高。香港在营商基础和人才储备方面表现优异。
指数报告研究认为,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可分为中介型、海外型和均衡型三类。在分别将上海与三类领先的资管中心进行细项比较发现:上海与巴黎综合实力相当,且能提供更大规模的资金和底层资产;上海在营商基础和人才储备方面与香港还存在明显差距,在营商基础、人才储备、资管机构等三个领域均与伦敦、纽约有较大差距。基于此,建议上海在建设全球资管中心过程中,应该注意把握“三大方向”:一是引进机构。推动绿色资管产品的创新,引导境内外领先的资管机构配置我国绿色资产,为我国“双循环”战略服务。二是引进资本。推动资本双向流动和人才流动,发展中介型服务,成为全球资产配置的重要平台。三是全球布局。拓展我国金融集团海外布局,为国内养老金、主权财富基金、保险公司、银行以及个人提供海外投资服务。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院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学兼职教授、中国工商银行原董事长姜建清
姜建清在主旨演讲中指出,上海全球资产管理中心的发展面对许多机遇,金融市场繁荣、监管改革深化、社会财富聚集、人口结构变迁、科技金融兴起、全球化浪潮等在金融创新的强大驱动下,资产管理业务已成为中国金融市场的新亮点,“展望未来,众多的机遇都将在上海全球资产管理中心聚集”。
姜建清从五个方面阐释了上海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一是经济调整创造新需求。碳达峰及碳中和涉及到上百万亿投资,体制深化改革将激活数十万亿国有资产,长三角腹地为上海资产管理发展提供广阔空间,科创版建设推动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上海自贸试验区将探索人民币离岸交易及跨境投融资,开展离岸证券、基金交易。这些投融资机遇联接了中国资产管理的供需两端,既为资金流向提供了蓄水池,又将社会财富转化为有效投资。二是资产管理迈入新时期。2020年底中国个人金融资产已达205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每年增速约10%。预计未来仍将维持10%的增速,2025年这一数字有望达到332万亿元。数据表明,中国资产管理已经迈入黄金发展期,巨额的财富积累催生市场繁荣,多样化的理财需求呼唤更多的市场创新。三是风险偏好出现差异化。人们更加冷静地关注资产组合的安全性、收益性与流动性之间的平衡,增值、保值、避险、传承、公益等诉求更趋多样性。四是服务模式呈现科技化。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高新科技渗透到资产管理和理财投资等领域,使金融业整体呈现高度智能化的趋势。五是资产配置走向全球化。中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人民币国际化、“一带一路”布局及“走出去”战略实施,将推动中国金融开放的持续深化。
姜建清认为,全球金融业通过高资本消耗和重资产获得微薄利润的发展道路,无疑是不可持续的。因为不仅收益容易受到挤压,而且对资本的要求较高。他建议,中国金融机构制订转型方案并推动业务的全面转型,要对业务结构、机构和人员进行重新摆布,回归核心业务和资产管理等领域。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名誉主任连平
连平就“发展资管中心,促进共同富裕”主题发表了演讲。他指出,上海建设全球资产管理中心的目标意义重大,资产管理中心的发展对更好地配置金融资源、优化和改善中国的金融结构,以及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都会带来积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资产管理中心的建设也有助于共同富裕。
他认为,发挥全球资产管理中心的功能需要做到三点:一是要促进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的橄榄型社会结构;二是不断吸引全球资本来上海交易;三是抓住上海市场体系的核心部分,即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
圆桌讨论环节
随后,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何海峰、保德信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孙昊、PIMCO中国区总经理周玲玲、上海国际信托副总经理邹俪、瑞银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黄吟雁以及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孙丹围绕“全球资管中心建设的国际经验与上海路径”主题展开了圆桌讨论。